文档介绍:乳腺癌诊疗指南(试行)
一、 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乳腺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 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具备相应资质的市、县级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及其医 务人员对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二、 术语和瘤符合的增加)
pN2 4〜9个同侧腋窝转移淋巴结转移;临床上发现内乳淋巴结转移,但腋窝 淋巴结无转移
pN2a 4〜9个同侧腋窝转移淋巴结转移(至少一个转移灶〉 mm,)
pN2b 临床上发现内乳淋巴结转移,但腋窝淋巴结无转移
pN3 10个或更多的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或锁骨下淋巴结转移,或临床显示内
乳淋巴结转移伴一个以上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或3个以上腋窝淋巴结转移和前 哨淋巴结切开检测到内乳淋巴结显示微转移而临床上未显示;或同侧锁骨上淋巴 结转移
N3a 10个或更多的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或锁骨下淋巴结转移
N3b 临床显示内乳淋巴结转移伴一个以上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或3个以上
腋窝淋巴结转移和前哨淋巴结切开检测到内乳淋巴结显示微转移而临床上未显 示
N3c 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注:* “临床上发现”的定义为:影像学检查(淋巴结闪烁扫描除外)、临床体
检异常
** “临床上未发现”的定义为:影像学检查(淋巴结闪烁扫描除外)或临 床体检为发现异常
3远处转移(M)
Mx 远处转移无法评估
M0 无远处转移
M1 有远处转移
4临床分期标准
0期
TisN0M0
I期
T1N0M0
IIA期
T0N1M0
T1N1M0
T2N0M0
IIB期
T2N1M0
T3N0M0
IIIA 期
T0N2M0
T1N2M0
T2N2M0
T3N1、 2M0
IIIB 期
T4N0M0, T4N1M0, T4N2M0,
IIIC 期
任何T,N3M0
IV期
任何T任何N,M1
六、诊断
(一) 乳腺查体。
进行乳腺触诊前应详细询问乳腺病史、月经婚姻史、既往乳腺癌家族史。最 佳的乳腺触诊时间是月经过后的9-11天,此时乳腺比较松软,容易发现异常。 受检者通常采用坐位或立位,对下垂型乳房或乳房较大者,亦可结合仰卧位。医 生应遵循先视诊后触诊,先健侧后患侧的原则,触诊时应采用手指指腹侧,可双 手结合,按一定顺序,不遗漏被检查部位。
大多数乳腺癌触诊时可以摸到肿块,多为单发,边缘不规则,质地较硬,常 与皮肤粘连。摸到肿块的乳腺癌容易诊断,可以结合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还可活 检行病理组织学诊断。有一些早期乳腺癌触诊阴性,查体时应重视乳腺局部腺体 增厚变硬、乳头糜烂、乳头溢液,以及乳头轻度回缩、乳房皮肤轻度凹陷、乳晕 轻度水肿、绝经后出现乳房疼痛等体征和表现,应提高警惕,结合影像学和组织 学检查进行诊断。
(二) 乳腺彩超。
超声成像简便、经济,无辐射,可用于所有疑诊乳腺病变的人群,是评估35 岁以下妇女、青春期、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乳腺病变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可同 时进行腋窝超声扫描,观察是否有肿大淋巴结。
检查适应症
(1 )评估<35岁的青年妇女或妊娠、哺乳期妇女的乳腺病变。
囊实性肿物的鉴别诊断。
(3 )对乳腺X线片定性困难的乳腺病变进行协诊。
(4 )对X线片显示为致密型的乳腺进行协诊。
(5 )评估植入假体的乳腺病变。
(6 )评估乳腺炎性病变。
人员要求
检查医师应从事超声检查2年以上,并经过上级医院的专业培训。
技术规范
设备:带高频(10〜15MHz )实时换能器的超声扫描仪
扫描方法:常规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腋窝顶部至双乳下界,包括全乳及 腋窝。
注意事项:按一定的顺序扫查全乳,勿遗漏;手法应轻柔。
乳腺X线摄影。
检查适应症
(1 )乳腺筛查X线摄影:40岁及以上无症状的妇女。
诊断性乳腺X线摄影:乳腺肿块、硬化,异常的乳头溢液,皮肤异常,局 部疼痛或肿胀;筛查发现的异常改变;良性发现的短期随诊;乳腺移植的患者; 乳腺肿瘤治疗的患者;其它需要放射科医师检查或会诊的患者。
不建议对35岁以下、无明确乳腺癌高危因素、或临床体检未发现异常的妇女 进行乳腺X线检查。
人员要求
开展乳腺X线摄影检查,必须通过独立的技术步骤以确保获取高质量或满足 诊断要求的乳腺X线影像。摄影技师及诊断医师应相对固定,并经过专业培训。 要求建立一个“质量控制小组”包括登记员、放射诊断医师、摄影技师、医学 工程师。
技术规范
患者体位:常规采用立位或坐位投照。
投照位置:常规摄片体位包括双侧乳腺内外侧斜位(MLO )及头足位(CC)。 对于常规体位显示不佳或未包全的乳腺实质,可以根据病灶位置的不同选择补充 体位,必要时可进行一些特殊摄影技术,包括局部加压摄影、放大摄影或局部加 压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