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
血脂异常指血浆中脂质量和质的异常
实质上表现为脂蛋白异常血症
分为
原发性:遗传缺陷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继发性:继发于全身疾病
作为代谢综合征之一与多种疾病如肥胖症、2型糖尿病、DM等同时或先后发生
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早发性和进展迅速的心脑血管病、和周围血管疾病。
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可引起急性胰腺炎;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有时可出现游走性关节炎
实验室检查
血脂异常是通过实验室检查而发现诊断及分型决定治疗前要有至少二次的检查结果
(一)生化检查
血脂常规检查血浆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脂(TG)的水平。脂蛋白检查主要测定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
(二)超速离心技术
为脂蛋白异常血症的金标准
(三)脂蛋白电泳为半定量分析,结果变异较大,目前已不常用
诊断
必需依据血脂检查做出诊断
询问病史包括个人饮食生活习惯、有无引起继发性血脂异常的相关疾病、引起血脂异常的药物及家族史;体格检查注意有无黄色瘤、角膜环和脂血眼底改变
    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1)己有冠心病、脑血管病或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者。(2)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者。(3)有冠心病或动脉粥样硬化病家族史者,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早发冠心病或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者。(4)有皮肤黄色瘤者。(5)有家族性高脂血症者。
一般人群的常规健康体检也是血脂异常检出的重要途径。为了及时发现和检出血脂异常,建议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空腹血脂,包括TC、LDL-C、HDL-C和TG测定。建议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年均进行血脂检查。对于缺血性心血管病及其高危人群,则应每3~6个月测定1次血脂。首次发现血脂异常时应在2-4周复查
分层
TC
LDL-C
HDL-C
TG
合适范围
< mmol/L
(200 mg/dl);
< mmol/L
( 130 mg/dl);
≥ mmol/L
(40 mg/dl);
< mmol/L
( 150 mg/dl);
边缘升高
~ mmol/L
(200~239 mg/dl);
~
(130~159 mg/dl);
~
(150~199mg/dl);
升高
≥ mmol/L
(240 mg/dl);
≥ mmol/L
(160 mg/dl);
≥ mmol/ L
(60 mg/dl);
≥ mmol/L
(200 mg/dl);
降低
< mmol/L
(40 mg/dl)
血脂水平分层标准
诊断标准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
分类诊断
根据前述系统进行表型分类并鉴别原发性血脂异常和继发性血脂异常,对原发性家族性脂蛋白异常血症可进行基因诊断。
治疗
血脂和脂蛋白代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TC、LDL-C、TG和VLDL-C增加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其中以LDL-C最为重要,而HDL-C被认为是冠心病的保护因素。纠正血脂异常的目的在于降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血浆胆固醇降低1%可使冠心病事件发生的危险性降低2%。
(一)治疗原则
1、继发性血脂异常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如糖尿病、甲减,如果原发病经过治疗正常一段时间后血脂仍然异常,应考虑同时合并原发性血脂异常,需给予相应治疗。
2、治疗措施应是综合性的: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LC)为首要的基本的治疗措施,药物治疗应严格掌握指征,必要是可考虑血液净化治疗或外科治疗,基因治疗尚在探索中。
3、防治目标水平治疗血脂异常最主要的目的在于防治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建议:
(1)首先根据是否有冠心病或冠心病等危症以及有无心血管危险因素,结合血脂水平来综合评估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将人群进行血脂异常危险分层。危险性越高,则调脂治疗应越积极。
低危患者:十年内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病危险性<5%
中危患者:十年内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病危险性为5%~10%
高危患者:为冠心病或冠心病等危症,十年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为10%~15%
极高危患者: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或缺血性心血管病合并糖尿病
冠心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稳定性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有客观证据的心肌缺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旁路移植术后患者
冠心病等危症是指非冠心病者十年内发生主要冠状动脉事件的危险与已患冠心病者等同,新发和复发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大于15%,包括:
①有临床表现的冠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