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蟾蜍”考] 金蟾蜍
摘 要:蟾蜍,即俗称的癞蛤蟆、癞疙宝、癞革巴等。本文主要探讨“蟾蜍”的名称及其在各方言中的俗称,并对其文化意义进行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蟾蜍 方言 俗称 ,孟诸灵龟。”郑玄注:“詹诸,鼃黾也。”《淮南子·说林训》:“月照天下,蚀于詹诸。”其中的“鼃黾”, 蛙类动物。也就是说蟾蜍是属于蛙类的一种,这在前面的《汉语大词典》的定义中已经提到。《周礼·秋官·蝈氏》:“蝈氏掌去鼃黾。”“鼃”,《说文解字》:“虾蟇也。”“虾蟆”,亦作“虾蟇”、“蛤蟆” ,《汉语大词典》:“青蛙和蟾蜍的统称。”《史记·龟策列传》:“月为刑而相佐,见食于虾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谷水》:“《晋中州记》曰:惠帝为太子,出闻虾蟇声,问人为是官虾蟇、私虾蟇。”可见虾蟆与蟾蜍是有区别的,虾蟆包括了蟾蜍。
我国地域辽阔,使得各地区使用的语言出现了差异,对同一事物可能就有不同的称呼,尽管名称不同,但其内容实质还是一样的。“癞蛤蟆”,亦作“癞虾蟆”,《汉语大词典》:“蟾蜍的通称。”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虫四·蟾蜍》:“癞蛤蟆。”《今古奇观》第十八卷:“谁知是个乌鸦嘴,耐不住口,随地去报新闻,顷刻就嚷遍了满营。有那痴心的,悄地也拆开衣领来看,可不是癞蛤蟆想天鹅肉吃!”也作“癞虾蟆”,《西游记》第二十七回:“沙僧搀着长老,近前看时,那里是甚香米饭,却是一罐子拖尾巴的长蛆;也不是面筋,却是几个青蛙、癞虾蟆,满地乱跳。”“癞蛤蟆”,根据《汉语方言大词典》,它在西南官话中被称作:癞纥宝,癞克宝,癞克蟆,癞咕得,癞疙宝,癞虼宝,癞客宝,癞格宝,癞格蟆,癞浆包,癞麻拐,癞蛤宝,癞黑蟆,癞蝈蟆,癞瘩包,癞皮蛤蟆,癞蜐蚂儿;在江淮官话中被称作:癞巴,癞肚,癞豆鼓,癞鸡包,癞哈蚂,癞格谱,癞倒牯,癞猴子,癞瘊子,癞大蛄子,癞癞姑子;在吴语中被称作:癞团,癞施,癞右婆,癞白高,癞处哑,癞孛可,癞沟巴,癞狗巴,癞革巴,癞格头,癞格头,癞蛙蟆,癞蛤霸,癞口婆婆,癞矢蛤巴,癞剌格波,癞搭咕咕;在中原官话中被称作:癞鼓,癞大古,癞子鼓,癞圪蚂,癞肚子,癞肚瓜,癞呱子,癞癞嘟,癞头猴子等等。
虽然说名称繁多,但总的来说,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癞疙宝、癞格宝、癞纥宝、癞革巴,“疙”、“ 格”、“纥”和“革”,读音相同,读作“ke33”。而“宝”与“巴”的读音相近,因而它们可能是由于各方言地区用同音字记录的结果。下面就主要选取其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名称进行详细的说明。
“癞疙宝”,《四川方言词典》谓“疙,又作格、蛤、蝈;宝,又作疱、蟆、疤”。而《中国民间方言词典》收“赖疙宝”:“ 癞蛤蟆。李贵《萋萋草木深》四:那么这些“萝卜头”、“ 赖疙宝”打磨起来是不成问题的了。也作‘癞格疱’、‘癞蝈疤’、‘癞蛤蟆’。”《汉语大词典》收“癞格谱”一形,未收“癞疙宝”,而《成都方言词典》收有“癞疙宝”。刘钊《“机房街”明枪惩骄》:“癞疙宝打哈欠,好大的口气。”姜亮夫《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