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层折射波勘探》实验报告学年学期: 2014 ~ 2015 学年第二学期院别: 土木工程学院专业: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方向: 岩土工程方向班级: 勘查学生: 学号: 31206 指导教师: 江凡折射波法基本原理以水平界面的两层介质进行简要的说明,假设地下深度为 h ,有一个水平的速度分界面 R,上、下两层的速度分别为 1V 和 2V ,且 2V > 1V 。如图 1 所示。从激发点 O 至地面某一接收点 D 的距离为 X ,折射波旅行的路程为 OK 、 KE 、 ED 之和,则它的旅行时 t 为: 图1 水平两层介质折射波时距曲线 121V ED V KE V OK t???(1—1) 为了简便起见,先作如下证明:从 O,D 两点分别作界面 R 的垂线, 则 OA = DG =h ,再自 A、 G 分别作 OK , ED 的垂线,几何上不难证明∠ BAK = ∠ EGF =i ,因已知 2 1 sin V Vi?,所以:2 1V V EG EF AK BK ??(1—2) 即 21V AK V BK ?和 21V EG V EF ?(1—3) 上式说明,波以速度 1V 旅行 BK (或 EF )路程与以速度 2V 旅行 AK (或 EC )路程所需的时间是相等的。将式( 1—3 )的关系和式( 1—1 )作等效置换,并经变换后可得: 12 21 222122 cos 2VV VVhV xV ihV xt ?????(1—4) 这就是水平两层介质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它表示时距曲线是一条直线,若令 0?x ,则可得时距曲线的截距时间 0t (时距曲线延长与 t 轴相交处的时间值) 12 21 221 02 cos 2VV VVhV iht ???(1—5) 式( 1—5 )表示出界面深度 h 和截距时间 0t 之间的关系,当已知 1V 和 2V 时,可以求出界面的深度 h 。仪器设备情况地震仪主机、电脑、检波器、触发器、炮线、大线、铁锤、铁板、 12V 电瓶等。观测系统设计根据折射波场形成条件和特征,折射波观测系统必须避开盲区,且要把接收部分尽量放到待测地层折射波区范围。当水平层状介质满足折射条件的前提下,固定一个激发点,将排列沿测线由近及远进行时距观测,将得到由浅入深各层介质的地震波信息。在地震记录上可观察到各层介质折射波的动力学特点,从而判别层间干涉、波形置换特征。在时距曲线上将反映出各层介质折射波运动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介质的物理力学性质。为了消除表层不均匀及界面起伏的影响,往往采用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如图 2 所示,同一观测地段分别在两端 1O 和 2O 点激发。图2 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示意图此观测系统采集的地震记录,可得两支方向相反的时距相遇曲线 1S 和 2S 。 AE 段折射, 1O 2O 接收; EA 段折射, 2O 1O 接收。其优点可弥补单一时距曲线的不足,可以从不同方向反映界面变化。现场资料采集情况 1 、布置地震测线。先确定好测线的起点和终点位置,不止侧线标志,确定及发电和接收点,并和观测系统图对应起来。 2 、按测线起点方向,将检测仪器放于适当位置,并寻找激发点和相应的位置。将一个排列所用检波器埋置在一起,激发后检查各道记录,从而清除不适用的检波器,检查仪器性能。 3 、使用锤击震源,注意试验锤击次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