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陕西同朝皮影.pdf

格式:pdf   大小:113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陕西同朝皮影.pdf

上传人:diqiuren3210 2022/6/7 文件大小:11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陕西同朝皮影.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陕西同朝皮影
一、历史渊源
陕西的“同朝皮影”因发源于古时同州府(即今日大荔县)与当时的朝邑县,而称为
“同朝皮影”,它细腻的表演、婉转的碗碗腔唱段,从乾隆年间就在同朝一代广为盛行,至
今仍深受当地群众和艺人们的陕西同朝皮影
一、历史渊源
陕西的“同朝皮影”因发源于古时同州府(即今日大荔县)与当时的朝邑县,而称为
“同朝皮影”,它细腻的表演、婉转的碗碗腔唱段,从乾隆年间就在同朝一代广为盛行,至
今仍深受当地群众和艺人们的喜爱。它的唱腔为碗碗腔,其名称来源,一说因主要击节乐器
铜碗而得名;一说因领奏乐器月琴旧称“阮咸”故名阮儿腔,后谐音衍化称碗碗腔。
同朝皮影碗碗腔产生的年代无文献可考;相传有二,一曰为秦始皇的儿子胡亥生下来时整天
啼哭不止,于是少府用自己的身影止住了太子的啼哭,后秦始皇令雕刻师仿照人的样子雕成
各种形状的牛皮人的窗前表演,以逗乐皇子。后来这种嬉戏玩耍形式传到了民间,人们叫它
“牛皮等影戏”。二曰相传西汉文帝刘恒时,宫妃为引太子玩耍,把桐叶剪成人影,在灯光
的照耀下映在窗户上,嬉戏取乐。后来发展成用牛皮刻成人影,作影戏演出。又据晋代千宝
的《搜神记》、宋高承的《事物记源》记载,当时均有影戏出现。到明末以来逐步发展,公
元 1736 年-1796 年(清乾隆年间)各种唱板已基本齐备,并广为流传,成为人民群众喜闻
乐见的戏曲种类之一。
二、流衍支派
皮影戏兴盛时期,在我省发展为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几个支派,各有不同风格。东路碗
碗腔,以“大荔、朝邑、渭南、华阴、华县、临潼、富平、蒲城、韩城、白水、潼关、耀县、
三原”等地为主要活动区,而同、朝、二华、渭南最为盛行。也称为东府碗碗腔,李芳桂撰
写的“十大本”为其代表作品。1910 年前后,同州、朝邑两地有 50 多个班社。《重修华县
志稿》也记载当地有时腔即碗碗腔来自同朝一带。清末演唱者有二、三十家。最为典型的是
我县碗碗腔之乡——沙底乡。沙底村在 50 年代初,一个村就有十台皮影戏,故人们称同朝
皮影碗碗腔为正宗碗碗腔。
南路碗碗腔,以陕南洋县为中心,称“洋县碗碗腔”或“陕南碗碗腔”。据洋县艺人程海清
所言:“安康,洋县碗碗腔是当地民歌小调并吸收安康道情而来,由于安康道情川音较重,
不适合当地习惯。清乾隆年间,洋县东区雍吕杰曾多次赴朝邑县学习碗碗腔,在长期的演唱
中,把朝邑碗碗腔和当地民歌、汉调咣咣等当地剧种揉合在一起,成为今天的腔调。”唱腔
中除某些尾声采用关中朝邑碗碗腔外,其余部分,由当地曲子、咣咣、二簧、道情等结合为
一体。
北路碗碗腔,以绥德、米脂为中心,称为“陕北碗碗腔”。据传发源于绥德义和镇,至今有
一百多年历史。因受晋剧影响,与晋剧风格比较接近,与关中碗碗腔差异较大,但在乐器使
用与唱腔板式等方面,也有相同和近似之处。在山西,据孝义皮影艺人相传,碗碗腔由朝邑
艺人于光绪三年(公元 1877 年),随陕西饥民逃荒流入山西,分两路:一路在晋南曲沃新绛
一带,一路在晋中汾阳,孝义一带,太原艺人也说:“山西的碗碗腔是陕西传过来的,他们
都是陕西人。他们清末流入山西,也将这一剧种带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