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茶叶种植知识.docx

格式:docx   大小:19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茶叶种植知识.docx

上传人:国霞穿越 2022/6/7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茶叶种植知识.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茶叶种植知识
教学目的:了解茶叶种植的基本知识。
教学过程: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的常绿木本植物,茶树一生的生长发育称为总发育周期,也称个体发育周期。茶树依其自然生育特性可分为四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发育阶段。
(一)幼苗期从茶籽播种到第防治,可选用25%扑虱灵lo00倍液,3%莫比朗1oo0倍液,10%吡虫啉2000倍液,%天王星2000倍液和40%乐果1o0o倍液进行蓬面喷雾防治。
(二)茶尺蠖茶尺蠖又名拱拱虫,分布在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茶区。幼虫咬食叶片,严重时可使枝杆光秃,形如火烧。
[识别]成虫体长9-12毫米,翅灰白色,密被鳞片。幼虫共有4-5龄,1-2龄体小,黑褐色至褐色,3-5龄茶褐色是危害茶树的主要龄期。卵椭圆形,常百余粒重叠成堆,上覆有白色絮状物。蛹长椭圆形,褐色。
[发生规律和****性]一年发生6-7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年3月成虫羽化产卵,一般第三、四代为害较重。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卵成堆产于茶树枝丫间和枯枝落叶上。
初孵幼虫常聚集在树冠面上,形成发虫中心,3龄后进入暴食期,食叶量明显增大。幼虫老熟后人土化蛹。绒茧蜂、核型多角体病毒、圆孢虫疫霉、蜘蛛等是茶尺蠖的主要天敌。
[防治方法]
①结合秋冬深耕可将虫蛹翻至土表,减少越冬基数。②生物防治,在1-2龄幼虫期,每亩喷施50-100倍核型多角体病毒;在茶尺蠖天数绒茧蜂羽化高蜂期避免使用化学农药,以保护和利用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③化学防治应掌握在幼虫低龄期、虫口密度达到每米长茶行l0头时,初孵幼虫(1-2龄期)使用20%灭幼脲1000倍液,2-3龄幼虫期选用98%巴丹1000倍液、35%赛丹750倍液、%溴***菊酯和20%杀灭菊酯6000倍液进行蓬面喷雾。
(三)茶毛虫茶毛虫又名茶黄毒蛾。在全国茶区均有发生,山地菜园发生较为严重。虫体具毒毛,触及人体皮肤引起红肿痛痒。
[识别]成虫体长6-13毫米,雌蛾翅淡黄褐色,雄蛾翅黑褐色。卵堆产于老叶背面,上覆黄色绒毛。幼虫黄褐色,体表着生黑色绒球状毛瘤8个,上有黄色毒毛。蛹黄褐色,外被丝质薄茧。
[发生规律和****性]一般一年发生2-3代,福建、广东3-4代,发生整齐,无世代重叠现象。以卵块在老叶背面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卵孵化。初孵幼虫群集性强,常数十头聚集叶背取食下表皮和叶肉。3龄后分群,多头幼虫整齐排列咬食叶片。老熟幼虫入士或在枯枝
落叶下结茧化蛹。主要天敌有茶毛虫黑卵蜂、茶毛虫绒茧蜂和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等。
[防治方法]①结合田间操作,人工摘除茶毛虫卵块和虫群。②当田间虫口密度达到每米茶行有l个虫群时,在幼虫3龄前进行药剂防治,选用药剂参照茶尺蠖防治方法。
(四)茶黑毒蛾茶黑毒蛾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贵州、台湾等省。以幼虫咬食叶片为害,严重时可形成秃枝。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油茶等。
[识别]成虫体长12-2o毫米,体翅栗黑色。卵球形,灰白色,顶部凹陷。幼虫黑褐色,多簇生细毛。蛹黑褐色,外被丝质薄茧。
[发生规律和****性]一年发生4代。以卵在叶背越冬,卵成块或散产于茶树叶背或杂草上。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卵孵化。初孵幼虫群集于茶树中下部老叶背面,咬食叶片成透明枯斑,2龄后分散至嫩叶背面为害。幼虫具有假死性。老熟幼虫在枯枝落叶间结茧化蛹。主要天敌有赤眼蜂、茧蜂和寄生性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