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薄壳山核桃育苗与造林技术
摘要 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是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材质上等,同时也是城乡绿化优良的行道树,因而研究薄壳山核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薄壳山核桃的育苗技术,包括实生苗在杂草种子成熟前割除杂草,避免草籽成熟后散落,翌年萌发,减少翌年杂草量。育苗地前茬是农作物时,整地前应浅耕灭茬。
播种。首先,要选择优良种源的籽粒饱满无病虫害的大中粒种子,少用小粒种子。深秋种子采收后应及时收购进行沙藏。用潮湿的粗沙和种子分层混藏,底层沙厚度15 cm,2层种子间沙厚度4~5 cm,顶层沙厚度为10 cm,床高度宜35 cm,不能过厚,沙床中每隔1 m插放一小捆稻草,增加沙床透气性,防止种子糜烂。位置宜选在阴凉处或室内,沙藏时间2~3个月。沙藏期间,要经常查看底层种子有无霉变及防止鼠类等为害,经沙藏的种子育苗效果好。其次,选择地势平坦的地块制作沙床,床宽1 m、高20 cm,在沙床内垫上15 cm厚的清洁湿河沙,%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种子30 min,捞出后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把经消毒的种子均匀撒在沙子上面,以不重叠为宜,播种量为9~10 kg/m2,再盖5 cm厚清洁河沙,浇透水,盖地膜,以保温、保湿。播种后经常雾状喷水,保持沙床湿润。当种子胚根破壳露白时,即可拣出播种。采用条播或点播,行株距25 cm×20 cm(按畦面1 m,沟上口宽40 cm,每行播种6粒,)。播种时种子的缝合线要与地面垂直,种尖朝向同一方向,覆土厚度3~5 cm。薄壳山核桃不同品种的播种量不同,播种量为1 275~1 965 kg/hm2(表1)。播种分为秋(冬)播和春播,秋(冬)播种应在土壤封冻前播完,秋(冬)播种子在圃地时间长,应避免鼠类等侵害及阴雨连绵导致种子霉烂。一般以春播为佳,桐城市春播要适时早播,应在3月上中旬播种,最迟要在3月底要播种完毕。 苗木管理。苗木在生长初期应及时做好除草、松土和适时适量的施肥工作,除草要除早、除小[3-4]。圃地地表土发白时要及时浇水,梅雨季节要检查畦面是否有积水,防止圃地积水。施肥可配合除草和松土进行,%尿素或磷酸二氢钾溶液叶面肥,5月中旬施用1次尿素75~150 kg/hm2,6月中旬再施用1次尿素150~225 kg/hm2,8月停止施氮肥,%~%磷酸二氢钾,使苗木新梢尽早木质化,避免冬季发生冻害。桐城市仅一公司在桐城市新渡镇九重村育苗,笔者于2018年12月18日对当年春季的不同品种种子的播种苗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大粒种子苗高较中粒种子高10 cm以上。产苗量为12万~15万株,以大粒饱满种子为佳。薄壳山核桃苗木病害较少,在梅雨季节易发生根腐病,可施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苗木虫害主要是蛴槽、地老虎等,可以利用灌溉或者按80% kg/hm2或者50%辛硫磷乳油15 kg/hm2浇施,在施药前,应首先清除圃地杂草,以提高药效。
嫁接苗培育
砧木与接穗选择。嫁接砧木采用薄壳山核桃本砧,正常情况下一年生砧木大部分达不到嫁接标准,基本上二年生苗才可嫁接,枝接所用砧木地径1 cm以上, cm以上;接穗应选用适宜安徽省推广栽培的林木良种(波尼、肖肖尼、马罕、威斯顿等)。接穗应在采穗圃或优树上采集。枝接的穗条在春节前后10 d采集,穗条贮藏温度2~5 ℃,最高不能超过8 ℃,相对湿度在90%以上,低温冷藏或沙藏保鲜;每7 d检查1次,若穗条发干和霉变即清除不用,枝接前15 d将接穗剪截为长5~8 cm的小段,每段1~2个饱满芽,剪口距离上方第1芽1 cm左右;然后将接穗段蜡封,蜡封时将石蜡放入容器内加热,使石蜡熔化并保持溫度为90~100 ℃,薄壳山核桃芽易烫伤,将接穗两端剪口在蜡液中快速蘸一下,时间要短,使接穗两端剪口表面包被1层薄蜡膜,再继续低温冷藏待用。
芽接接穗应选择强壮、无病虫的嫩枝,采集时间为6月中旬至8月上旬,接芽应饱满,随采随用。接穗剪下后要立即去掉复叶,留长2 cm左右的叶柄,剪口保湿处理,以防失水,标清品种,用保鲜袋包好并通气,不可密封,可在袋中放一些吸水海绵等保湿材料进行保湿。
嫁接时间。嫁接过早,愈伤组织形成慢,过迟,伤流会影响愈伤组织形成,影响成活。枝接在树液开始流动至开始展叶期进行,通过2017年3月上旬、2018年4月中旬及下旬对新渡镇圃地不同时间的枝接苗嫁接成活率调查,结果表明,3月上旬枝接苗木的成活数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