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公域之治模式的转型.doc

格式:doc   大小:102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公域之治模式的转型.doc

上传人:lxydx 2017/4/29 文件大小:10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公域之治模式的转型.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公域之治模式的转型摘要:国家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通常被称之为公共事务的管理, 由于民族传统的不同,以及对国家能力及其理性运作的信任程度不同,历史上曾出现了国家管理模式,公共管理模式,公共治理模式。关键词:管理模式:治理一、管理模式的演变国家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 通常被称之为公共事务的管理, 也有学者称之为“公域之治”。国家管理模式基本特征是: 国家管理的实质是统治, 国家是唯一“合法”的管理主体,政府管理主要服从政治、而非科学,行政不独立, 国家管理依托于体系庞大、层次复杂的官僚体制, 国家管理经常缺乏充分的自我监督; 与此同时, 却片面强化公民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通过使用或者威胁使用严刑峻罚的方式来预防和制裁公民的违法行为, 以实现对公民的规训。僵化的国家管理经常暴露出国家管理能力不足、管理效果不佳等问题, 因此, 在西方国家普遍兴起了一场旨在推行绩效管理、在政府管理中引进竞争与市场机制的政府改革运动,即“新公共管理运动”。美国著名行政学家 B. 盖伊? 彼得斯教授将这场变革归结为四种,即市场式政府(强调政府管理的市场化) 、参与式政府(主张对政府管理有更多的参与) 、弹性化政府(认为政府需要有更多的灵活性)和解制型政府(提出减少政府内部规制)。从国家管理模式拓展为公共管理模式, 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 使得只 2 能由国家诉诸强制方式垄断实行公域之治这种似是而非的观念成为历史。但事实上,在“管理”这面共同的旗帜下, 深受管理理念支配的公共管理模式必然要在许多方面与国家管理模式大同小异:一, 二者都将维护公共秩序当作管理目标。二, 二者都旨在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而私人利益则被视作公共利益的对立面。三, 将公共机构与个人和私人组织视作一对范畴, 二者法律地位明显不平等。四, 国家扮演主角, 社会公共组织只是配角, 国家当作“掌舵者”, 而社会自治组织则主要是公共规则的遵守者, 基本上没有公共规则制定权。就此而言, 作为国家管理模式的一种改良形态, 公共管理模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公域之治的内在张力, 无法根治国家管理的失灵。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公域之治的难题, 就必须在公共管理的基础上继续前行, 寻找一种符合现代公域之治内在要求, 能够通过分散权力来集中民意, 有能力解决直接民主与代议制民主二难选择的公共治理模式。二、中国公共治理模式的构建(1 )追求善治在当代中国, 随着政府功能的转变, 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目标都意味着中国的公共治理正在迈向善治。公共治理的最高境界是达成善治。所谓善治是指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公共管理过程, 其本质特征在于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一种新型的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俞可平认为, 善治的构成要素包括六个方面: 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性和有效性。善治理论认为: 政府组织在整个社会中依然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 它不再是实施社会管理功能的唯一权力核 3 心, 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公民自治组织等第三部门和私营机构将与政府一起共同承担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依法治理是公共治理的基本要求,也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行政法也由早期的管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