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合肥地名之争与古代合肥交通状况研究摘要: 合肥地名的由来历代学者虽观点不同, 但都折射出合肥地区古代的交通状况。将合肥地名之争转化为江、淮关系和肥水、施水关系之争,探讨“合肥”地名由来与古代合肥交通相互影响的关系。关键词:合肥;江淮水运;肥水;施水;古代交通 Abstract : Scholar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may hold different ideas about the origin of the name “ Hefei ”,b ut they analyzed this issue from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circumstances of their own the ideas reflected the ancient transportation situation in Hefei paper regards the argument concerning the name “ Hefei ” asa discussion on the rel ationship between Yangtze River and Huaihe River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ishui River and Shishui Riv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name “ Hefei ”, this paper also intends to make a research on the transportation situation in ancient Hefei , and discover the regional status of Hefei in local area. Key words : Hefei ; water transportation in Yangtze-Huaihe area ; feishui river ; shishui river ; ancient transportation 中图分类号: K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144 ( 2016 ) -10-71 (7) 2 “合肥”一词, 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郢( 楚国都城, 在今湖北江陵县东北 2里, 有固址) 之后徙寿春, 亦一都会也。而今合肥受南北潮, 皮革、鲍、木输会也。”①班固的《汉书? 地理志》继承了司马迁的这一称呼,“寿春、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之输,亦一都会也。”②关于“合肥”地名的解释是从给《史记》、《汉书》开始的, 因此《史记》、《汉书》的记载亦成了后世史家解释合肥地名由来的文献依据。《史记》和《汉书》的两条记载稍有不同,《史记》称合肥为靠进“都会”寿春的“输会”, 意指交通枢纽和以交通转运为主的商业城镇,《汉书》将合肥和寿春并称为“都会”,但其中包含的关于合肥汉代交通条件的描述是一致的, 均指出合肥处于南北水运交汇之地、沟通江淮南北的交通运输线上的枢纽,拥有良好的运输条件。“南北潮”是“言江淮之潮,南北俱至庐州也”,即合肥南边的巢湖和北边寿春附近的瓦埠湖,更具体地指明了合肥的交通走向。关于合肥地名由来虽然历代学者观点不同, 但有两个基本共识: 一是均认同地名的由来与水有关, 二是基于司马迁和班固的记载, 均认可在历史上的某些特定时期, 合肥是水陆运输的交通枢纽, 因为诸说都谈到了江淮之间如何通航的问题。由于肥水、施水均发源于合肥周边, 而肥水北入淮河, 施水南入巢湖, 因此肥水和施水的关系即为江、淮之关系, 合肥地名之争表面上看是关于肥水、施水是否相合, 实则暗藏着关于古代合肥地区交通状况问题的研究, 以及对合肥之所以成为“输会”的交通条件的探索。 3 因此,合肥地名之争中折射出了对于合肥地区古代的交通状况的讨论, 合肥地名之争实为肥水、施水即江、淮之间关系之争, 因此地名之争转化为下列两个问题: 肥水的源流及古代长江、淮河之间的关系;“合肥”地名的由来。 1“合肥”地名由来诸说我国南北分野以秦岭、长淮为界, 东西沿海的浙、赣、闽中地区在古代泛称扬越之域, 合肥所处的淮南江北的江淮之间地区, 为我国古代中原与东南扬越的过渡地带。“合肥”一名的来历,自东汉始,历代有多种说法,但各派的着眼点均和“肥水”有关。“合肥”名称的来源问题实则和“肥水”的源流合二为一, 古代学者在解释“合肥”名称由来时均会对“肥水”的源流加以叙述。③主要论说有以下几种: 夏水淮水相合说这一观点出自东汉学者应劭。《汉书? 地理志》“九江郡合肥”条目下, 应劭注:“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