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L
常用修辞手法
整理课件
此联用了什么修辞?
相传清朝才子纪晓岚曾给乾隆皇帝出了则谜语,谜面是一副对联: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狗猫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是往小里的言过其实。
,打仗总打了百十回吧,身上一根汗毛也没碰断。(刘白羽《无敌三勇士》)
,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鲁迅《药》)
整理课件
: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
面包的香味来了。
,脸就红了。
超前夸张:
指的是故意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成先出现的或同时出现的。例如:
整理课件
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
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a同志们,你们看,我们的力量大如天。
b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
像事实。
。如科技说明文、
说理文就很少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整理课件
四、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句(或短语)组成一对句子,把两方面的意思突现出来。
例:,
俯首甘为孺子牛。
,
后天下之乐而乐。
,
满盘皆输。
整理课件
对偶
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 式)         ,俯首甘为孺子牛。
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又食武昌鱼。
整理课件
对比: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描述。
例:有的人    骑在人民的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注意:正确区分对偶和对比
整理课件
例1、1987年高考题: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蓉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
整理课件
对偶与对比的比较
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 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
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整理课件
五、借代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例1: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么?
例3:上面尘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例2: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整理课件
借代的作用
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
②简洁、精炼,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
③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借代要得当
这特别要注意语言环境的交代,否则,可能产生歧义或让人摸不着头脑,如:
张伯伯家里有两个五角星.——容易产生误解。
整理课件
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
1.看本体和客体(喻体、借体)具有相关性还是相似形。具有相关性的是借代,具有相似形的是借喻。
,如果可以还原,那么就是借喻;不能,就是借代的修辞方法了。
例1: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么?
例2:天上的银盘皎洁明亮。
整理课件
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
相同:一事物代另一事物
不同:
A、借代-只代不喻;借喻-喻中有代。
B、借代-相关性;借喻-相似性。
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借代)
整理课件
大耳朵來了!我每次见到他的大耳朵,都忍俊不禁。
指长有大耳朵的人
借代
长着大耳朵的人来了,我每次见到他的大耳朵,
都忍俊不禁。
改为陈述句
整理课件
,冲出门外去上学去。
。
凌乱的头发
他摇曳着一头像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