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四章 古代印度
哈拉帕文化
吠咜时代
列国时代
孔雀帝国
一、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和居民
名称:身毒、天竺、《大唐西域记》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一、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和居民
名称:身毒、天竺、《大唐西域记》
民主制时代
三、吠陀时代
吠陀时代
吠陀时代的社会状况
入侵战争
生产方式
部落和军事民主制
部落战争
《梨俱吠陀》十王之战
《摩诃婆罗多》
三、吠陀时代
吠陀时代
吠陀时代的社会状况
入侵战争
生产方式
部落和军事民主制
部落战争
种姓制度的出现
达萨
瓦尔那: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普鲁沙赞歌
瓦尔那与国家的形成
三、吠陀时代
吠陀时代
吠陀时代的社会状况
《吠陀》和吠陀诗歌
吠陀
早期吠陀时代
《吠陀》Veda
《梨俱吠陀》
前1200-1000年
后期吠陀时代
《沙摩吠陀》
《耶柔吠陀》
《阿闼婆吠陀》
前1000-800年
《梵书》
《森林书》
《奥义书》
前800-600年
三、吠陀时代
吠陀时代
吠陀时代的社会状况
《吠陀》和吠陀诗歌
吠陀
吠陀诗歌
因陀罗赞歌
雷神因陀罗
三、吠陀时代
吠陀时代
吠陀时代的社会状况
《吠陀》和吠陀诗歌
吠陀
吠陀诗歌
因陀罗赞歌
苏摩酒神赞歌
乌莎斯赞歌
田主神赞歌
赌博者之歌
三、吠陀时代
吠陀时代
吠陀时代的社会状况
《吠陀》和吠陀诗歌
婆罗门教和《奥义书》
思想和教义
梵/梵天
梵天
三、吠陀时代
吠陀时代
吠陀时代的社会状况
《吠陀》和吠陀诗歌
婆罗门教和《奥义书》
思想和教义
梵/梵天
羯磨(Karma)
达磨(dharma)
三、吠陀时代
吠陀时代
吠陀时代的社会状况
《吠陀》和吠陀诗歌
婆罗门教和《奥义书》
思想和教义
波罗门教经典:《吠陀》《奥义书》
四、列国时代
十六国和摩竭陀的称霸
城市的兴起和农村的变化
沙门新思潮
邪命派
顺世派
耆那教
三、列国时代
十六国和摩竭陀的称霸
城市的兴起和农村的变化
沙门新思潮
佛教的产生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亦称佛或佛陀(Buddha),意为“觉者”;其名为悉达多,姓乔答摩。但其本名一般讳而不用,通常称他为释迦牟尼或佛陀。释迦牟尼生于释迦国迦毗罗卫城(今尼泊尔境内),为净饭王之子,属刹帝利种姓,29岁出家,35岁得道成佛。根据《众圣点记》 ,佛陀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5年,享年80岁。
三、列国时代
十六国和摩竭陀的称霸
城市的兴起和农村的变化
沙门新思潮
佛教的产生
释迦牟尼
佛教产生的社会基础
佛教产生的社会背景
伴随着古代印度列国时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变化而产生
官职贵族为代表的刹帝利等级和以大商人为代表的上层吠舍等级,是佛教产生的主要社会基础
中下层等级支持
三、列国时代
十六国和摩竭陀的称霸
城市的兴起和农村的变化
沙门新思潮
佛教的产生
释迦牟尼
佛教产生的社会基础
佛教的教理:四谛说
“四谛”:苦、集、灭、道
苦谛:人生的诸种痛苦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盛(色、受、想、行、识)
集谛:人生诸苦的原因
灭谛:涅槃
道谛:修道的方法
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三、列国时代
十六国和摩竭陀的称霸
城市的兴起和农村的变化
沙门新思潮
佛教的产生
释迦牟尼
佛教产生的社会基础
佛教的教理:四谛说
四、孔雀帝国及其衰亡后的印度
孔雀帝国的建立
公元前518年,波斯帝国侵人印度
公元前327年-317年,亚历山大帝国统治
旃陀罗笈多(月护王)统一
四、孔雀帝国及其衰亡后的印度
孔雀帝国的建立
城市经济和土地制度
城市——华氏城;对外贸易——远达中国
国家和国王土地所有制
公社土地所有制
私人土地所有制
四、孔雀帝国及其衰亡后的印度
孔雀帝国的建立
城市经济和土地制度
奴隶制度
列国时代,家庭奴隶制盛行
帝国时代,奴隶制发展
帝国衰亡后,奴隶制已出现衰落的迹象
四、孔雀帝国及其衰亡后的印度
孔雀帝国的建立
城市经济和土地制度
奴隶制度
种姓制的进一步发展
帝国时代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不同种姓的社会地位
“迦提” (Caste)的形成
四、孔雀帝国及其衰亡后的印度
孔雀帝国的建立
城市经济和土地制度
奴隶制度
种姓制的进一步发展
帝国衰亡后的印度
内部的王朝更替:巽伽王朝、甘婆王朝、羯陵伽和安度罗
外族的入侵:大夏、安息、塞种人、贵霜
五、帝国时代的文化
文学
《吠陀》
《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那》
《佛本生经》
五、帝国时代的文化
文学
建筑和艺术
大窣(sū)堵波
阿育王狮头柱、药叉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