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在此期间,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发生过频繁激烈的战争。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较督护制的弊端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
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
方。政府由于无力
消灭豪强势力,被
迫承认其合法性,
地方的赋税、徭役
也由他们代管、征
收。他们往往隐瞒
户籍,借机逃避赋
税。
第十六页,共四十九页。
赋税制度混乱
平城宫殿遗址
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根
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
不同等第将税送到
不同地区。可实际
征税时,并不按这
个征收。一是由于
世家大族隐瞒田地
和人口;二是官吏
们畏于权势,多与
地主勾结,地主所
交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
第十七页,共四十九页。
冯太后与孝文帝
为了缓和日益尖锐
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
的发展,孝文帝拓跋宏
即位后,
由祖母
冯太后
主持开
始了改革。拓跋宏当时只有5岁,
所以早期改革的决策者是冯太
后。
北魏孝文帝
北魏冯太后
永固陵石券门。
第十八页,共四十九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鲜卑族拓跋部的崛起与强大(由游牧到定居农耕;建立政权定都平城)
2、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439年)
3、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
4、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民族歧视政策;宗主督护制)
5、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文化的坚定态度
第十九页,共四十九页。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均田制与三长制
思考:
①、什么 均田制?
②、北魏能够实行均田制的前提、目的是什么?
③、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政府分配给农
民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
④、均田制的实施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第二十页,共四十九页。
均田制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
的徭役和兵役。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前提:
主观目的:
内容: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性质: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影响: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十一页,共四十九页。
改行三长制
在推行均田制的
同时,北魏废除了宗
主督护制,改行三长
制。三长制的实行,
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
直接掌握的编户(指
编入户籍的平民),
它改变了以往豪强地主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北魏
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
权的巩固。
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
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
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
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
长。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
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
和兵役。
第二十二页,共四十九页。
①目的:
A、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并且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B、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②内容:
邻长——里长——党长
③职能:
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 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
第二十三页,共四十九页。
认识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化
农民
宗主
北魏政府
农民
邻长里长党长
北魏政府
州郡
④影响:
①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②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第二十四页,共四十九页。
2、整顿吏治
思考:
①北魏孝文帝为什么非常重视对官吏的治理?
②他采用了什么方法整顿吏治?效果如何?
③颁行俸禄制度能否达到防止官吏贪污的目的?
④你有什么好建议吗?
第二十五页,共四十九页。
②内容:
③影响:
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因而影响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激化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俸禄制、任期考核制
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①原因:
第二十六页,共四十九页。
北魏贵族墓志
④颁行俸禄制度不一定就能达到防止官吏贪污的目的。还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配合,使制度、执行与监督三者相互结合才可能有效地防止官吏的贪污受贿。
第二十七页,共四十九页。
3、迁都洛阳
思考:
①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
②他采用了什么方法最终达到目的?
③迁都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十八页,共四十九页。
第二十九页,共四十九页。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