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h 平面镜屏幕投影片凸透镜图7 例题部分: 1、用水彩笔在磨砂电灯泡的侧面画一个图案,然后把电灯泡接到电路中让其发光,拿一个凸透镜在灯泡图案与其正对的白墙之间(图案与白墙之间距离较大)移动,则所画图案在墙上成清晰像的情况是 A .不能成像 B .能成一次像,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C .能成两次像,一次是放大、倒立的实像;一次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D .能成三次像,一次是缩小、倒立的实像,一次是等大、倒立的实像,一次是放大、倒立的实像 2、一天,小聪告诉小亮,放大镜不仅能把物体“放大”,还能把物体“缩小”!有些惊讶的小亮立刻找来一个放大镜做起了实验。他把放大镜放到花朵前某一位置时,看到了如图 21 所示的花朵的正立放大虚像。接着他按小聪的提示进行了操作,终于看到了“缩小”的花朵。关于小亮看到“放大”花朵后的操作及他看到的“缩小”花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亮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朵之间 B .小亮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小亮眼睛之间 C .小亮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朵之间 D .小亮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小亮眼睛之间 3 、学习光学知识后,小科对有关实验进行了思考和创新: (1) 在如图所示的“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小科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完成探究活动, 是因为玻璃板有平面镜所不具有的(填“反光”或“透光”) 的特点; (2) 当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20cm 的A 处时,玻璃板后 B 处的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 (3) 小科用凸透镜替换玻璃板,将其放置在 AB 中点且垂直 AB 的位置上,移动光屏到 B 点时,发现光屏上恰好成了一个清晰的倒立、等大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4 、图 7 是投影仪成像示意图. 其中凸透镜的作用是成(填“等大”、“缩小”或“放大”)、(填“正立”、“倒立”)的实像,平面镜的作用是。如果图中 h= 40 cm ,则凸透镜焦距不可能小于 cm. 若投影片上的图像是“F”,则,在屏幕上呈现的图像是“”。 5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捷用了 9 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的板上代替蜡烛作光源,装置如图所示: (1 )为了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小捷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光屏放在另一侧,改变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填“亮点”或“亮环”)为止, 测得它与凸透镜中心的距离为 10cm ,确定出焦距 f= (填“ 5cm ”或“ 10cm ”)。如果没有阳光,手边只有一个手电筒,你能简单估计出凸透镜的焦距吗?在估测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2 )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零刻度线上,小捷将光源移至光具座 30cm 处后,再移动光屏,至到如图所示位置,光屏上会出现清晰(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如果她将光源再远离凸透镜一些,这时光屏应向(填“左”或“右”)移动,以获得清晰的实像。(3 )如果将光源移至 7cm 处,凸透镜此时成的是放大的(填“虚像”或“实像”)。 6 、临近毕业,承承所在班级拍摄毕业照是,摄影师看到两边有些同学没有进入镜头,他及时进行了调整,顺利完成了拍照,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