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体育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现代化、努力成为全面展示特色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关键时期。根据《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省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省高水平建设现代体育强省实施意见》总体部署,为明确体育工作纳入全省战略全局,纳入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在融入大局中借势借力,在服务大局中彰显价值,持续提升体育的影响力、贡献率。
坚持为民惠民。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体有所健,从群众最关心的事做起,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助力共同富裕。
坚持争先争光。发挥竞技体育在体育强省建设中的“硬核”作用,坚定不移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持续巩固拓展、优化提升竞技体育运动项目总体布局。坚持科学训练、分类指导,做实做厚竞技体育项目,力争有更多运动员在国际国内赛场上争金夺银,为现代化先行省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坚持整体智治。全面推进体育数字化,以数字化引领体育全方位,把数字化、—体化、现代化贯穿体育治理全过程各方面,综合集成推进体育治理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性变革,形成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的体育治理体系,为建设高水平现代化体育强省提供坚强保障。
(三)主要目标
围绕争创体育现代化先行省,聚焦聚力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推动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人民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公共服务完善的体育发展新格局,实现体育工作“六个走在前列”。2025年基本建成体育强省。
——打造全民健身服务惠民先行区。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民惠民的现代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民健身成为人民群众品质生活的标志。,建设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以上,%以上,创建体育现代化县(市、区)30个以上,全省体育社会组织达2万个。群众体育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打造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新高地。稳步提升我省在国际大赛中对国家的贡献度。拓宽优化运动项目布局,提升“三大球”竞技实力,冬季项目取得新突破。创建国家级、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60个以上。竞技体育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打造全国知名体育赛事增长极。健全完善体育赛事体系,每年举办国际性赛事达80场次以上、全国性赛事300场次以上,成功举办2022年亚运会、亚残运会。努力打造
5个以上“体育赛事之城”,形成“一市多品、一县一品”的区域赛事布局。基本建成体育赛事强省,体育赛事影响力和贡献率走在全国前列。
——打造高端体育产业集聚区。聚焦体育产业倍增提效,体育产业总规模、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体育产业总产出达到5000亿元以上,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以上,体育服务业占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以上。创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30个以上,培育体育上市公司、省级运动休闲基地和体育示范企业120个以上,体育彩票销售额达600亿元。体育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打造彰显特色的体育文化高地。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加强体育文化培育、传播和推广。深入挖掘优秀运动项目文化,培育优秀体育文化作品,讲好体育故事,打造具有特色的体育文化品牌。深化媒体融合,持续开展“体坛十佳”评选活动。加强体育文史工作,筹办体育博物馆,兴建10个体育主题博物馆、展览馆、陈列馆和体育名人堂。体育文化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打造体育整体智治示范区。以数字化引领体育全面深化,全省体育行政管理、全民健身服务、赛事和训练管理方式、流程、手段、工具等普遍实现数字化,实现体育政务服务和管理“一张网”掌控,公共体育“一站式”服务,体育赛事、运动员教练员职业生涯管理“一件事”办理,社会力量办体育持续深化,体育法规、规划、政策、标准、评估体系更加完善。体育整体智治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三、高标准实施体育强省八大行动计划,交出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高分报表
(一)实施全民健身惠民计划,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制定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深入推进全民健身模范市(县)、体育现代化县(市、区)创建工作,全面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优质化,构建现代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1•加快体育场地设施规划建设
推动各市县政府制定公共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年度实施计划。实施全民健身体育场地设施普惠工程,打造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高质量实现行政村体育设施全覆盖。“十四五”期间,新增省级全民健身中心15个、体育公园250个、足球场(笼式足球场)250个、村级全民健身广场300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000个、百姓健身房3000个。推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