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 12
山河只一瞬人事已沧桑
——?山河故人?观影分析
2015101208 公共管理学院 董镇
多年来对贾樟柯的电影很好奇,不理解为什么可以在国外屡次获奖,不过贾樟柯的电影看得不错,也看不太懂。这次电影课后,我看了?高山、大河、浮冰,故人却变了。
但涛涛的大河,是不是也向大山辞别。不变的涛涛河水,奔流不止。
第三处涛与儿子在黄河边对话,山河很朦胧,不清晰。
而后,画面切换到河冰爆炸。涛说:“每个人只能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这就话既是涛鼓励儿子,也是涛自述,梁子、晋生、儿子一个个离自己远去。夕阳下,黄河边,黑色轿车,伤心的母子,走过荒凉的文峰塔。15年了,文峰塔周围依然很荒凉,从来没有什么紫气。
三次山河场景,均是冬末春初,黄河解冻,虽然时间跨度15年,但导演刻意安排,山川、大河还是那样,仿佛时间静止一样,但故人却变化很大。
6 / 12
在自然面前,人类巨变的15年,实在微缺乏道,不过转瞬而逝。黄河解冻往往预示春天到来,但跨越15年,大河依然没有奔流起来,预示着主人公像冬天一样灰暗的人生,也是祖国迟迟没能走向奔流。2025年,涛单独在文峰塔下跳舞,依旧是雪花飘飘的冬天。人事已沧桑,山河只一瞬。
故人场景场面调度
〔一〕晋生与涛在街上对话
画面先是晋生为主,展现晋生的愤怒、郁闷、痛苦、不解, 涛背对镜头,而后巧妙的侧身,不面向晋生,而侧面入境,展现了不满。随后,机位调整,涛成为画面中心,突出展现涛的无助与无奈,面对不吐露心迹的涛,晋生侧身,表情奇特,留下讷讷涛。涛穿越人群,不知所往。这次场面调度,不仅很巧妙的分别重点展现了人物的表情,也通过侧位变化,兼顾到对方的表情,一次剪辑,十分干净利落。
〔二〕三人跳舞后分手
三人关系错综复杂,如何展现出三人决绝这场戏,十分考验导演。镜头没有采用来回切换的方式,而是几乎保持镜头机位不动,人物走动的方式,带入观众,让观众将注意力放在剧情上,不会因为场景变幻搞不清楚人物之间位置关系。
〔三〕涛与梁子妻见面
画面呈中轴对称,呈现出平衡、对等的二人关系,一红一黑,一个光鲜亮丽,一个相形见绌,二人应酬过后,问到梁子好不好,梁子妻失语痛
6 / 12
哭,中轴对称画面完毕,对等关系崩塌,镜头拉远,二人在大石狮子旁,涛陷入无奈,身体靠向石狮子,二人不知如何收场。
〔四〕涛再与梁子见面
梁子返回家乡后,涛前去探病送钱。涛进屋,坐在床沿后,就一直给涛画面,没有给梁子镜头。从此,梁子再也没有出现,父亡故、出殡,梁子也没出现。导演从那场戏就暗示再也没有梁子了,梁子已经走了,那时只是涛最后做出的一点无足轻重的努力,减轻自己的负罪感。梁子假设不是当年出走,也不会从井上工作换到井下工作,出走15年,孩子才一两岁,一贫如洗、一生潦倒的样子。看着自己同龄人病故,看着迎面走来的小学生,拿着15年送来的婚礼请帖,不免恍惚。
〔五〕晋生、到乐、米娅三人对话
2025年,画面开场明亮清晰,场景量留白,天空是蓝色,大海是蓝色,墙壁是白色,与国画面形成鲜明比照。三人对话中,双方距离较远,凸显了晋生与到乐之间的立场对立,画面频频切换,幅度很大,凸显了现场剧烈的斗争气氛。这些画面布景、镜头选择与前两段国画面风格不一样。
片中的隐喻
〔一〕关刀少年
这是这部影片中比拟难解的隐喻。关刀少年在这部影片中,不自然的出现了两次,是导演刻意参加的元素。一是关刀少年在汾阳
7 / 12
,涛在高处看人群,少年自画面上方,缓缓走过,笃定自然,周围人群没有异样的目光,时长不短。二是关刀少年在,出现在梁子家附近,单独一人出现在画面中,少年似乎长大、变得更强壮,但依然笃定。关刀少年没有随剧情出现在澳洲。
影片中矿工下井前,祭拜关公像,梁子回乡后,家中依然祭拜关公。关公是中国人的偶像,是忠义的化身。关公像与关刀少年,都是对传统的坚持与固守,是一代人抹不掉的精神寄托与价值选择。贾樟柯解释关刀少年是关公精神不停在流浪。有没有流浪到2025年,不得而知,似乎没有流浪到澳洲。
〔二〕钥匙
钥匙在片中屡次出现,1999年,梁子赌气离家,把钥匙扔向房顶,誓不回汾阳;2014年,涛把钥匙还给梁子,又在和儿子分别时,把自己家的钥匙留给他一副;2025年,到乐那么把这钥匙当成信物随身携带,尤其是对于到乐来说,钥匙是他与母体之间唯一的联系。
剧中还提到到乐找父亲晋生拿钥匙,说自己钥匙lost,晋生说他总是lost,但到乐脖子里的钥匙没丢过。可惜,保存这一点点与母亲的记忆,却没有勇气再回家乡见母亲。
像到乐,有钥匙,有回家之路,却无法回家。像梁子,不得已回家,没钥匙,一把榔头破门而入。钥匙已经成为感情的信物,其传统功能却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