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中国传统雕塑审美意识对当代雕塑的影响.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传统雕塑审美意识对当代雕塑的影响.doc

上传人:琪官 2022/6/10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传统雕塑审美意识对当代雕塑的影响.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传统雕塑审美意识对当代雕塑的影响
代琳丽 刁秀国 卢瑶[摘 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雕塑与之关系紧密的建筑作为公共艺术逐渐被大众所重视,巴蜀一带的石窟造像艺术集宗教雕塑艺术、建筑为一体,是唐宋时期公共艺术的典范,特别对于雕塑的发展中国传统雕塑审美意识对当代雕塑的影响
代琳丽 刁秀国 卢瑶[摘 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雕塑与之关系紧密的建筑作为公共艺术逐渐被大众所重视,巴蜀一带的石窟造像艺术集宗教雕塑艺术、建筑为一体,是唐宋时期公共艺术的典范,特别对于雕塑的发展和民族文艺复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巴蜀文化 大足 安岳石刻 审美意识 传承
一、巴蜀一带石刻艺术产生的背景
所谓巴蜀地区,是指以四川盆地为中心的,及周边风俗文化略为相同的地区称之为巴蜀文化区,其中心地区大致为现今的四川省与重庆市。巴蜀文化绵长久远,兼容儒释道,以道,注川人风骨;以儒,举川人仕进;以释,去川人彷徨。而巴蜀地区的石刻艺术,正与这种交融的文化及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高度的文化交融正决定了巴蜀一带的石刻兼容并蓄的特征。作为宗教造像的重要类别之一,摩崖造像需要有适合的山体崖面、强烈的宗教驱动、流行的开窟造像风气和稳定的社会经济为基础,而诸多条件蜀地兼备。巴蜀各地佛教石窟造像的兴起大规模的兴造还是在唐宋时期。 唐末至宋初,四川盆地一度成为全国佛教及其艺术的中心,佛教石窟、摩崖造像在全国数量最多,宗教类型和题材内容广泛多样,在中国北方地区石窟造像之风普遍衰落以后延续发展并达到高潮。巴蜀石窟主要分布在川北、川东北和川中地区,其中以大足石窟(巴渝文化圈)、安岳石窟、广元石窟最为重要。
二、巴蜀一带传统石刻题材特征
巴蜀石窟在其时代与地方特色上促就了其题材内容的个性化,作为我国文化史上三种重要的思想的儒家、道家、佛家高度融合、发展及传播,也成为其造像的重要思想基础,其发展的必然与对立、包容、整合的过程,丰富了中国思想文化史,具有特殊文化意义。
1.“三教合一”思想
“三教合一”是在中国思想领域所形成的以儒学为主,儒释道合流的思想文化现象。所谓“三教”基本上到隋唐时期,中国文化才基本确立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基本格局。大足与安岳石刻艺术中的多种类型的“三教”造像当为明证!以大足石刻石篆山与宝顶山石刻为例,石篆山之6、7、8号龛,表现为儒、佛、道三教造像集于一山之一段相邻地域中和睦共处。这不仅是大足石刻最早的“三教合一”造像,也是中国最早的“三教合一”造像。开凿于南宋时期的大足宝顶山石刻,是中国唯一一座整体构思、内容连贯的大型石窟。宝顶山石刻对于三教表现,不仅停留在形貌的组合上,更重要是在精神层面上将儒、佛、道三教思想精髓和谐表现。对释迦经典演绎同时,儒家孝道思想也是宣扬的核心思想之一。《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父母恩重经变》中的“三千条律令,不孝罪为先”等,都是以佛门经典的形式宣扬儒家的孝道。那意境深邃的《牧牛图》,真是很好表现了禅宗的“物物而无物”,“天籁自然”,根本就是禅宗思想的形象化。

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到两宋时代,实现了彻底的民族化、本土化和世俗化,南宋开凿的大足宝顶山石刻,以及两宋开凿的安岳毗卢洞、圆觉洞石刻就是有着特殊地位的代表作品。宝顶山石刻在雕刻中重新组合了释迦牟尼教义,所反映的生活气氛与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