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022年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
使学生进一步把握加、减法的笔算法则,能比拟娴熟地进展加、减法的计算,提高计算力量。
教学过程:
一、提醒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加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究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经常省略了产生进展的过程,以特别概括、严谨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熟悉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力量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困难。因此我依据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在设计引出长度单位米时,从生活实际引入:假如用厘米作单位测量黑板长度或教室门的高度,你觉得有什么不便利?
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都取材于生活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好玩,使数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二)引导探究,训练技能。
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体会1米。第一个层次是直接感知1米,先看米尺,知道它的长度是1米。再通过操作体会1米的长度,如1米大约有5枝铅笔那么长、大约是地面到小朋友肩的长度、大约是一张课桌的长……这些操作,有时把米尺横放着体会,有时竖直着体会,都有利于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其次个层次在米尺上看出1米等于100厘米,不仅教学了两个单位间的进率,还通过100个1厘米的长是1米,间接地体验1米的长度。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里的8米和8厘米比长短的时候,由于认数范围还在100以内,所以不宜把8米化成800厘米与8厘米比长短,应当从1米比1厘米长得多得到8米比8厘米长得多。第三个层次是用双臂比画1米大约有多长,通过动作把对1米的感受表达出来;查找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把初步形成的1米的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进一步熟悉米。
(三)练习稳固,实践运用。
能不能在简洁的情境中正确使用米或厘米,反映出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观念是不是清晰和坚固。第53页第3题在量出身高中1米长的那段以后,剩下的局部不够1米,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能进一步体会米和厘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在此根底上,第4题为4个物体的长度选择相宜的单位,如床长2()。可以先想一想家里的床,由此选择米作单位。还要想一想假如用厘米作单位,那么长2厘米的床还能让人睡觉吗?引导学生开展这些形象思维,使米与厘米的长度观念得到稳固。
同时适当补充一些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进展。
(四)课堂小结,升华熟悉。
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它对你有什么帮忙?这节课你表现得怎样?等等。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稳固本节课的重点,大大培育了学生的自信念,鼓励他们更好地学好数学学问。
四、久经磨课,追求卓越。
教学的胜利在于能够发觉并制造适合每个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环节。我长期在低年级进展数学教学工作,对文本还是熟识的,但对细节的把握和对学情的分析还要下细功夫。努力做到:
1、研读教本。把握内容核心,校准施教目标。
2、以学定教。反复比对教案,按班实施规划。
3、情趣高效。设计多种活动,鼓舞人人参加。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保持一种乐观、活泼、兴奋的状态,始终注意让学生经受探究与发觉的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制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注意让学生参加到学问的发觉和形成的过程,问题的设计始终关注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参加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乐观的情感体验。
2022年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育学生动手实践的力量
3、培育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看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推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