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7
文档名称: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

格式:docx   大小:54KB   页数:4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1485173816 2022/6/10 文件大小:5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德泽乡米支嘎小学 五年级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课前,对这局部学问的教学担忧几点:1、学生能不能理解例题中1008除以100的缘由?2、学生能不能发觉积的小数位数就是因数的小数位数之与?3、下的零省去,但“省略”不等于“没有”。我也认为B老师说的有道理,点完小数点后,可以依据小数的根本性质去掉积的小数末尾的0。但小学根本意义是从小数大小是否变更上去叙述的,并未指出意义上的可以等同。例:,。因此,我觉得‘一个两位小数乘一个两位小数,积确定是四位小数。’这句话更加的准确。所以我认为这句话是对的,我也不知道我的看法是否正确,所以这道题使我很困惑。
《小数乘法》教学反思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我大胆变更教材没有运用课本上的情景图,支配了复****积变更的规律,通过例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驾驭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之后支配了一些练****稳固。而在实际的学情中,有大局部学生都会算小数乘法,知道当成整数计算,然后点上小数点,但对于为什么要这么算,竖式的写法还很模糊这一现象,我想假如依据教材的编排进展,这样的问题没有挑战性,学生不会感爱好,于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支配:
1、突出积变更的规律
在教材中积变更的规律是复****我在教学中却将当它是新知,引导学生发觉规律,体验发觉的乐趣。充分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缩小)多少倍,积就会扩大(缩小)一样的倍数。×2,同时运用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进展验证,感受规律的正确性。
2、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
有了前面对算理的理解,×59时,学生不再感到困难,但要他们说出为什么这么写,局部孩子还是不能理解,所以我抓住小数点为什么不对齐了引导学生思索,,计算的是385乘59了,所以依据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而不是小数乘法了,最终还得将积缩小100倍。
3、突出小数的位数的变更。
小数位数的变更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此我为这个支配了两个练****一个是推算小数的位数,二是推断小数的位数,在推断小数的位数后选择了两题让学生计算,相识到并不是积的小数的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都是一样的。
在整节课的学****中,学生开场对学****充溢爱好,主动的思索,运用发觉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而让我觉得困惑的是,在前面这一局部我让学生发觉规律,运用规律去口算,然后去笔算,一切都在我的支配之中,教学的过程是流畅的,顺当的引导学生进展学问的迁移与扩展,学生驾驭的状况也是很好的,
但过多的示意是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假如不铺垫,干脆出示小数乘整数的问题让学生思索,对于培育学生的思维实力是否好些
课的下半局部,学生对计算已经不感爱好了,有几个孩子已经开小差了,事后调查得知,他们觉得问题太简洁了,就是积的小数位数的问题,只要挪动小数点位置就行了,,最近学的都是计算,都是讨论计算方法,而计算方法的发觉有时不须要让他们经验发觉、探究的过程,更多的是老师的提示与告知,充溢新奇心的孩子怎么喜爱被动的承受呢。看来计算的教学还须要老师将练****的形式变的丰富些,吸引学生的眼球与大脑。
求积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留意“创设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一个新的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学问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阅历。使学生在生动好玩的情境中获得根本的数学学问与技能,体验学****数学的价值。然而,“创设情境”是老师个人的任务还是由师生共同完成,是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做法。下面就“积的近似值”教学,谈几点自己的思索。
首先,要避开情境由老师备课时一个人细心设计好,避开问题由老师提出来,避开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要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生成问题情境。本课教学从讨论“买菜时应当考虑理解哪些信息呢”入手,理解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的真实想法。在充分敬重了学生看法的根底上供应相关信息,使每位学生都成为情境的创设者。本课还创设了“填写发票”的问题情境,通过
联络刚刚大家解决的问题,提出“你能帮卖方填写一张发票吗?”,使学消费生“填写发票”的须要。然后指导学生亲自尝试填写发票的过程,在填写过程中引导学生驾驭填写发票的方法,从而获得了“必要的数学”。在这个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思索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只是依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始终是问题情境的主动参与者。创设情境并非是老师的专利,老师应当主动引导每位学生参与到情境设计的过程中,使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