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互联网金融浅析
周帆 【摘要】目前市场最普遍定义为互联网金融的有五种模式:P2P模式、阿里模式、第三方支付、网络代销模式和虚拟货币模式,讨论最多的是P2P模式和阿里模式。P2P公司在竞争中分化为平台类、有担保、类理财等三种类型,在眉睫的要求。
(三)P2P的监管
现在的担保类P2P公司很多已经大而不能倒,纯粹的一刀切可能会引发社会问题;而且在金融市场不发生重大变革的前提下,消灭这种模式很快会引发别的替代品。单纯的取缔打压意义不大,进行整体性的金融体制改革才是问题的关键,当前对P2P的监管也只能采取过渡性的权宜之计。(1)参照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办法进行监管和实施,对P2P所能操作业务规模跟核心资本进行挂钩;(2)对P2P债权的分拆标准进行设定,避免债权过于分散;(3)限制债权的转让次数,避免借新债还旧债;(4)严格监控虚假债权,避免P2P资金池业务。
而对于平台模式的P2P公司,在确保资金和平台隔离以及无相互关联债权的存在的情况下,不但应当松绑监管,还要进行政策扶持,支持和鼓励创新。
二、阿里金融模式
(一)阿里金融的实质
阿里金融基本上涵盖了互联网金融四大类型的除P2P模式外的三块业务,一块是以放贷和担保为特征的风险业务,一块是以支付宝为核心的第三方支付业务,还有一块是基于淘宝和支付宝基础上的基金销售业务和数据分享业务。阿里自建金融机构且承担实质性的风险,由于目标客户群的不同,目前来看与传统金融机构的正面竞争不多;但是随着银行不断调低目标客户群的门槛,也随着阿里金融的不断成长,双方会形成直接的对抗,对抗结果取决于阿里金融的野心、传统金融机构的效率以及监管的态度。 当阿里成为了一家银行,可以预见到的是阿里可能更多会成为一家专营银行,切入的是以淘宝为基础的电商市场,阿里银行的规模大小取决于电商规模的大小,毕竟金融作为借贷交易的核心是其背后的信用风险控制能力。阿里金融的核心风控来自于淘宝和天猫对体系内的控制力和建立在交易数据下的风控模型。阿里金融虽然名为金融,但是他的内核还是带有明显的互联网特征,并且其基于互联网的数据分析优势形成了其在金融领域独特的信贷交易风控模式,这种优势在体系内可批量复制并且遵循边际成本递减规则,随着淘宝天猫不断的扩大规模,阿里金融的成本不断降低,还账率始终可控。总而言之,阿里金融虽然批了金融的外衣,但是他的实质是互联网金融。
(二)阿里金融的优势与劣势
阿里金融是构建在互联网体系基础上的金融衍生,维护成本低且风险可控。但是这种模式本身是不具备可复制性的,事实上淘宝天猫只能自己越来越强变成寡头而不能产生新的竞争者。但是这就违背了市场竞争的基本原则。其次,淘宝和天猫的边际扩张也是需要不断的投入和维护的,目前淘宝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复杂,建立在一个亏损面超过80%的商户基础上的淘宝体系,也面临着扩张衰竭的趋势,使得在此基础上衍生金融的可能性在降低,同时,五六年的阿里金融实践之后的阿里小贷、担保的整体规模和坏账率都与设想中的规模差距甚大,阿里小贷的规模大概不会超过三十个亿的规模,这个显然跟他号称一万亿销售额的数字是不匹配的,阿里小贷面临着双重逻辑困境。体系内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不能快速上规模,或者是虽然存在有效需求但是满足其量化放贷模型的客户太少。这是一个死循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