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论苏轼的诗词.doc

格式:doc   大小:56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苏轼的诗词.doc

上传人:63229029 2017/5/4 文件大小:5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苏轼的诗词.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论苏轼的“以诗为词”内容提要:“词”作为所谓“一代之文学”,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长河中本是一处静谧、柔美的涓涓缓流, 而苏轼以其“以诗为词”的创作实践, 使之变成波涛汹涌、气势壮阔的大河激流。本文通过对苏轼以诗为词实践的论述, 认识到苏轼“诗词一体”尝试虽然改变了词的原有的审美特征, 但却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境界与题材, 使得文章道德与儿女私情能并见于词, 又进而把“诗”的“言志”功能带入“词”中,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苏轼在词的领域贯彻“明道致用”,“有补于世”的文学观念,把“诗道”引入词的创作之中, 提升了相对卑弱的词格, 在词中承载与张扬士大夫人格力量与主体精神, 从而达到诗道与词道的统一。关键词:苏轼、以诗为词、诗词有别、诗词一体、士大夫主体精神前人论及苏轼的词, 不论褒贬扬抑, 无不视他为开宋词一代新风气的词坛巨擘。正如《四库全书总目?词曲类?东坡词提要》所言: “词至晚唐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 至轼又一变, 如诗家之有韩愈, 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 寻源溯流, 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故至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不能偏废。”以上的引文把苏轼与韩愈相提并论, 认为苏轼在词史中的地位与韩愈在诗史中的地位大致相当, 且不论这样的看法是否允当, 就韩愈生涩奇险的诗而言, 在诗史中的确是不能不谓之别格的, 这是有定论的。而苏轼的词在词史中又是怎样的一种别格呢?这显然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言明的,下文还要详述。以下先引宋人陈师道评论苏轼词的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 “退之以文为诗, 子瞻以诗为词, 如教坊雷大使之舞, 虽极天下之工, 要非本色。”(1) 陈师道的看法与以上引文所持观点是基本一致的,而他进一步指出苏词的基本特征是“以诗为词”。陈师道所言的“以诗为词”具体指的是什么?他没有明言, 不过他对苏词的评价倒是交代得清楚,大体的意思是认为苏词是词中的别格、***,而非当行本色,这应该是明白无误的。而问题在于为什么“以诗为词”就会“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呢。原因只能是“诗词有别”。一、以诗为词的原因:诗词有别(一)外在形式之别:句读不葺之诗诗词有别,就词的外表形式而言,相对于齐言的律绝近体诗,绝大部分的词皆为杂言体,但也有少数例外的。以《玉楼春》为例, 上下两阕各四句, 每句七字。初看非常象七律。故仅以外形来区分诗词,有时难免要犯错误。如果诗词之别仅限与此,那对于文人的创作是没有什么大碍的,特别是对苏轼这样的大家, 不过只是改变一下词句的安排, 完全是胜任有余的。但问题在于词是用作协乐歌唱的, 需依声填词, 即按照规定的声韵关系来填词, 所以词又被称作“曲子词”。词相对不入乐的近体诗而言,与音乐的关系要密切的多。据说苏轼填词常有不协音律之作,如李清照所言: “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耳,又往往不协音律者。”(2 )填词若不能依声者,此所谓“句读不葺之诗”。对李易安此论, 历来众说纷纭, 意见不一, 而关于苏轼知音协律的记载也多见于宋人的著作。由于词律之学,几近失传,本是词学中的难点,对于一个初学者,更是如此。所以只能按 1照“不知为不知”的古训,约略而言之了。(二)意境题材之别: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词有别, 其中差别最大的, 应是意境题材的不同, 这当然是就传统的婉约词而言的,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