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关于传统诗词创作的两个假设.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关于传统诗词创作的两个假设.doc

上传人:湘云 2022/6/12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关于传统诗词创作的两个假设.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传统诗词创作的两个假设
胡童 从《林润生诗词》谈起

我一直对传统诗词心存敬意,对潜心传统诗词创作、研究等传承工作的人心怀感激。所以,若干年前在协助雪克、阵风两位老师创办诗歌民刊时将刊物命名为《南方诗报》,与“重复”风行。由此产生种种可悲现象:一是思想浮浅,感情苍白,格调低俗,缺乏意境;二是浅显直白,诗味寡淡,立意正确,但述情空泛,既不知比兴,又少有寄托;三是依平仄韵脚拼凑文字,或僻字连篇,或生造“送穷别白”之类的词语,人为设置阅读障碍。
传统诗词在当代如何得到传承和发展是个浩大的研究课题,恐怕非短时期内能解决得了。我们倒是可以以润生先生诗词作品为例,从“可能”的各个方面,对传统诗词创作的可能性进行探讨,大胆创新,勇于求索,为传统诗词的繁荣“出谋献策”,譬如我的两个“假设”。

假如传统诗词创作领域能形成对话性的批评

文学批评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是文学创作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在平等意义上体现了创作与批评互补的必要,而直接受益的将是创作者。批评家可以用深刻的理论,洞察作者创作的盲点,而作者则用鲜活的个人经验戳穿批评家的空洞。
当部分研究专家还在争论传统诗词能否采用“新韵”的时候,现代文学批评已高歌猛进,在冰与火的碰撞中推动现代文学跨步前进。近几十年来,现代诗为什么能占据中国诗歌的半壁江山,并逐步掌握诗歌话语权,也是得益于现代诗批评活动空气活跃,甚至出现批评带动创作的局面:因批评产生诗歌运动,引发创作尝试,提出诗学观点,探索诗歌出路。虽然谁也说服不了谁,意见得不到统一,但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文学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恰恰就是创作的无形推手,给予创作行为强大的理论支持和无限想象空间。传统诗词流传几千年,自然形成辉煌的诗歌批评史,南朝齐、梁时期钟嵘的《诗品》、北宋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清末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无疑是历代浩繁诗话、词话中的经典,看似茶余饭后的闲谈,实则蕴含了深刻丰厚的批评思想。然而,传统诗词批评在全国一直未成气候,因此凝固了传统诗词发展创新的步伐。
诗歌的发展史也证明,诗歌传统必须继承并有所发展,诗人的探索与创新必须无止境,没有探索与创新便没有发展,更谈不上辉煌。既然是探索,就必须提倡对话、善待批评、容纳意见,即便是偏离诗性的尝试,也可以在对话的范畴内加以修正、否定,并形成新的肯定,从而推动传统诗词在当代社会的审美尺度的建立,这何尝不是传统诗词之一大幸事?以《林润生诗词》为例,专家学者、普通读者在充分肯定先生诗学成就的同时,也不忘“鸡蛋里挑骨头”,提出个人见解,或者更高要求。比如李绪强先生在《心涵玉宇,气薄太清》中说到“林润生的诗词创作仍有局限性,在牢牢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抒写重大题材诗篇方面显得不足”,笔者认为值得商榷,但不管观点是否精准,作为受评者的润生先生,在对待善意的意见上,不遮掩不轻视;又比如在为笔者教正“旧体诗”的规范提法时,既有师长的循循善诱,又有真名士的虚怀若谷,用高风亮节感染、鼓舞后学青年。润生先生在对待“批评”、鼓励创新思维上的态度与当下多数人的“说不得”、“摸不得”形成鲜明对比,这应该是一种人格魅力的自然流露,也直接决定了诗歌品格的高度,作品的品质“云泥立现”。所以,不妨对传统诗词创作批评来得猛烈些,少些寒暄,多点批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