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编者的话
科学的管理工具≠科学管理
 
 
从1911年弗里德里克·泰勒出版《科学管理原理》到现在,经过了将近100年的时间,环境、技术以及人力资源的变化,特别是员工多元化,导致企业在现场管理方面已经有很大不同。但是,如果我 
 
编者的话
科学的管理工具≠科学管理
 
 
从1911年弗里德里克·泰勒出版《科学管理原理》到现在,经过了将近100年的时间,环境、技术以及人力资源的变化,特别是员工多元化,导致企业在现场管理方面已经有很大不同。但是,如果我们回归到最基本的问题上看,有一些东西仍然是一致的。泰勒用一生的时间所要探讨的问题,恰恰是管理的本质问题:管理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最大程度的产出,也就是如何使生产率最大化。
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里面,清晰地阐述了获得劳动生产率最大化的四条原理:
■ 科学划分工作元素
■ 员工选择、培训和开发
■ 与员工经常沟通
■ 管理者与员工应有平等的工作和责任范围
这四条原理,明确提出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说,最好的手段就是分工。如果以上推理正确,那么工人和管理者双方最重要的目标是培训和发掘企业中每个人的技能,以便每个人都能尽其天赋之所能,以最快的速度、用最高的劳动生产率从事适合他的等级最高的工作。“科学的划分工作元素”告诉我们工作分工需要基于科学的角度,而不是凭借经验。但是划分工作还不够 ,还需要对于承担分工的员工进行“选择、培训和开发”,泰勒第一次把员工摆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也是第一次告诉大家劳动效率取决于员工的素质和训练的结果,所以管理者必须和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必须明确两者之间有着清晰的分工和相应的职责。保持了这四条原则,劳动生产率就可以实现最大化。
也许现在很多东西都发生了变化,而我想强调的反而是:今天的管理者首先要回归到管理的本质问题上,先把本质的问题解决好,再来面对环境和技术的变化,否则就无法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