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13篇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
一年前我在百度中搜索曾国藩关键字时出现一个推送:曾国藩到底有多可 怕。其中谈到了曾国藩的自律程度,令人感叹。自此,我开始阅读曾国藩的相关书 籍,《曾国藩家书》是写给父母兄”。勤劳、谦逊、 戒骄、宽容、节俭、坚忍、自强,在其家书中屡屡可见,言之切切。
人们常说,子孙有用,留钱没有用;子孙无用,留钱也没有用。令人感慨 的是,曾国藩身为朝廷重臣,手中实权在握,竟然入不敷出,“亦将欠债”,“决 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再三叮嘱家人要力行节俭以不致亏空, 这在一般人看来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然而,这却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廉”字,作
为封建士大夫的曾国藩是做到了,与今天那些利用职权大捞钱财、中饱私囊的的 “蛀虫“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尽管书中不可避免地留下了那个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但我们 评价历史人 物又怎能以点代面、求全责备。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经济跳跃式地快速发 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雄心壮志,也引发了浮躁之气。各个领域追求短期 效应、表面效应之风盛行,许多人不是在基础工作上下功夫,而是沉浸于“一飞冲 天,一鸣惊人”,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比比皆是。这部家书值得每位有志之士一 读,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塑造自己,特别是当今人民的公仆们 更应好好读读曾“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 本”,每日审视自己的心灵,是否做到了“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 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 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 330 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 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 类、杂务类,共10 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 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 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 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 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3
读<曾国藩家书>已经不只一次,但虽有感触,并没有留下什么文字,只是 将一些有益的文句进行了勾画。今日重读,觉得还是留下一些文字的好,便于日后 学习。
曾国藩家书中,有许多文字都值得学习。如“格物诚意”“格物躬 行”“求友以匡己之不逮”“言有矩,动有法”等。今天,读了他关于读书的一段 精辟之言,受益匪浅。
之一
盖士人读书,提议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 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 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之二
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 一耐字经。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此所 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人酬酢笑语其间,
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当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
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含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之三
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一 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
每日习字不必多,作百字可耳。读背诵之书不必多,十页可耳。看涉猎之 书不必多,亦十页可耳。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
看来,对于读书、习字,曾国藩是颇有一番见解,值得借鉴。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4
以前,对于曾国藩的认识,知道他是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清朝重要 战略家、政治家,记得毛泽东曾经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 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表达出对这位中兴名臣的 推崇之情。
暑期在家,有幸读《曾国藩家书》只是匆匆翻看了几篇,但让我感受很深 的地方有许多。感觉对他有了另外一种印象,不仅是重臣,而且是一位知识广博, 道德修养极高,处事严谨,循循善诱的长者形象。
曾国藩与弟书之第一书时,写到“予思朱子之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猛 火煮,然后漫火温”时,这又在说谁呢?就现实而言,我们大多数人,在为学之初 都曾对自己猛火煮过,但一离开那个环境,火随之就熄灭了。求学的路上一路学 来,毕业以后就少了学习的激情。很值得我们反思。谈为学之道,曾国藩说:“用 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 乎?”其中的苦中婆心的味道不言而喻,表面上理解,这句话有在一棵树上吊死的 味道,但从本质上讲,却说明了执着的重要。力掘一井总比浅掘数井更有希望见泉 吧!一个在在社会上,必须要有自己的追求,这样主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找准 位置,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