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新编《中国陶瓷史》完毕审稿] 中国陶瓷史
《中国陶瓷史》是叶喆民先生以其原作《中国陶瓷史纲要》为基本,修订后出版的。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和大规模基本建设的展开,发现了诸多古陶瓷窑址、窑具和陶瓷器,使陶瓷界对中国陶瓷的发展历史有[新编《中国陶瓷史》完毕审稿] 中国陶瓷史
《中国陶瓷史》是叶喆民先生以其原作《中国陶瓷史纲要》为基本,修订后出版的。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和大规模基本建设的展开,发现了诸多古陶瓷窑址、窑具和陶瓷器,使陶瓷界对中国陶瓷的发展历史有了新的发现和结识,《中国陶瓷史》中的部分见解和见解急需修订和改正。为此,早在下半年,中国古陶瓷学会就组织在国内外文博界有影响力的4l位专家,启动了新编《中国陶瓷史》工程。
今年六月下旬,中国古陶瓷学会在浙江省湖州市召开了新编《中国陶瓷史》审稿会。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耿宝昌,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王莉英,副会长陈克伦、孙新民、李建毛、栗建安、沈岳明等专家参与了新编《中国陶瓷史》审稿会。这是30年来,陶瓷学界专家初次对《中国陶瓷史》进行的修编,并于6月22日在湖州完毕审稿。新编《中国陶瓷史》估计今年年终即可交付印刷,来年正式出版。
这次修编的一大核心是把湖州德清窑作为“中国青瓷的来源地”写进了中国陶瓷史。王莉英说:“近30年来,许是本次修编《中国陶瓷史》的重头戏。没有原始瓷就没有青瓷,也就没有后来的彩瓷,原始瓷是中国瓷器的摇篮。”
新编《中国陶瓷史》的出版,无疑是中国陶瓷界乃至中国文物界的重大事件,它将对中国陶瓷史的研究及陶瓷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下面,让我们共同回忆一下“瓷之源”的发现历程。
中国原始青瓷的源头
瓷器是中华文明的一大骄傲。然而,中国瓷器的源头在哪里?大江南北出土的那些商周原始瓷器又是在哪里生产的?初期的青瓷是个什么样子?这在古陶瓷界始终所有是一种模糊不清的问题,也是文物考古工作者苦苦追寻的一种目的。始终以来,陶瓷界所有把浙江绍兴上虞小仙坛东汉窑址的产品认定为中国最早浮现的成熟青瓷。近年来,湖州德清的火烧山窑址、亭子桥窑址和南山窑址的发掘给陶瓷界指明了方向——中国的瓷器,正是从德清所在的东苕溪流域产生萌芽,然后走向世界。
浙江省湖州市东苕溪中游是国内目前已知最早的、仅见的商代原始瓷窑址群分布区,该地区迄今已发现夏商至战国的原始瓷窑址109处,是名副其实的“瓷之源”。在德清县博物馆内,摆放着从火烧山、亭子桥和南山一带出土的大量贵重原始青瓷。其中的仿青铜礼器工艺很精美,这些青瓷不仅釉色泛绿,厚薄均匀,外观工艺精细,并且胎色发白,组织细密,质地坚硬,叩之能发出清脆的金属声。通过和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中出土的、被称之为六朝时期最高级别的青瓷进行器形及物理和化学比对,各项指标所有很接近。这一发现不仅把成熟青瓷浮现的年代至少可以前移5,还重新阐释了《中国陶瓷史》中对“德清窑”的定义。
火烧山、亭子桥窑址的发掘
事实上,从上世纪80年代初文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湖州市和德清县的文物工作者通过调查,前后发现古代窑址近50处,最早的原始瓷窑址可至商代,这些新发现引起了省内专家的关注和注重。
3月至5月,和10月至3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故宫博物院和德清县博物馆,前后联合开展了对火烧山、亭子桥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