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哲学史》有感: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
所谓读史可以明智,看一件事物需要理解它形成发展演绎的整个过程,方能对其现状理解的更为透彻。如下是XX整顿分享的《中国哲学史》有感的有关资料,欢迎阅读!
《中国哲学史》有感篇一
入世后来的出世,而仅仅是迂回的入世而已。因此才有“太上立德,其下立功,其下立言。”这是中国的哲学家为所有中国人找的入世之法。要想做圣人,就要立德,那么如果现实中做不到如何?无妨,由于圣人之下有两种人最接近圣人——“立功”的人,“立言”的人。这样再反观中国古代历朝的知识分子,她们自觉得做不了圣人,于是乎逡逡然所有扑向了立功的目的,是为了圣人而圣人。最接近圣人的人做不得了,那就再退而求另一方面。立书做文岂是出世?端的挂羊头卖狗肉之流,打着“出”的旗号,行的“入”的勾当。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一思想,对于古代的知识分子而言,总是利不小于弊的;而对于哲学诠释世界和指引行动的目的而言,无疑它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指出了一条明路,是较好的达到了它的目的的。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国,哲学和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在旧时,一种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启蒙。小朋友入学,一方面教她们读“四书”,有时候,小朋友刚刚开始识字,就读一种课本,名叫《三字经》,开头两句是“人之初,性本善”。从这方面来讲,孔孟作为中国哲学的先贤,其思想在几千年的中华历史中也产生了莫可匹敌的影响,塑造着每个华夏子孙的心灵和人生。投射在社会发展中,我们看到,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引领了无产阶级的大革命,主线地、深远地影响了世界格局,变化了无数人的命运。目前,党和国家领导人也给哲学以高度关注。江泽民曾多次强调“要高度注重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党治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巨大作用”;胡锦涛也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种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由于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对的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有助于做好统一人民思想,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党心和民心的工作。
由此可见,哲学的表达是一种思想,而思想左右着我们的手脚,控制着我们的行动。在这种应用层面上,哲学关注的不是一己的私利,她关注的是每个人的遭遇、每个人的心灵,哲学的应用,不是为了营救一种人、一伙人,而是遍及到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此种意义上的哲学,必然是饱含社会良心和无限悲悯的学问。她怀的是道义,行的是侠义。
以上是哲学在较大层面上的应用,作为研究人的学问,她大到可以影响人类,变化世界,建设国家;从小的层面来说,她必然是我们心灵的指引者、人生的引路人,这即是哲学生活化的一面。这是一种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抽象,可以教导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更加舒畅自如。
哲学的功能就在于使人成其为人。而做人,是有限制的。康德曾说:“有两种事物,我们愈是沉思,愈感到它们的崇高和神圣,愈是增长虔敬和信奉,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对的通俗的表达。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和中华民族老式美德相承办,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规定。于我们个人而言,清晰的是非观念,明确的荣辱观念,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和底线。坚持做一种善良的人,诚实的人,时常反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