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古诗词网琵琶行
《琵琶行》是中国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出名诗作品,体现了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结合。下面是XX给人们带来的人教版高二语文古诗词《琵琶行》课文解读,盼望对你有协助。
高二语文古诗词《琵琶行》课文解忽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这是课文第二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写琵琶女出场,第二层概写琵琶女演技,第三层是课文核心,具体描写琵琶女演奏《霓裳羽衣曲》《六幺》。音乐艺术是听觉艺术,用文字把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形象化表达出来,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而这首诗最成功的地方恰恰就在这里。诗人很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立即表演时的心态,因此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动作入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阐明她迅速进入乐曲中的境界。然后分两个阶段写她的演奏内容。开始演奏的大概是她根据当时的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由于诗人从那“掩抑”的琴声中听出了愁苦和“平生不得志”的诉说。和此同步,诗人又描写了她的演奏姿态,从“低眉信手续续弹”中看到了她技艺的娴熟。这些所有是为下文作铺垫的,虽是淡淡几笔,却有引人入胜的魅力。接着细致具体地写她演奏琵琶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这原是一件难事,但诗人写得很巧妙:她只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并运用生动的比方同步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读者在想象中亲聆琵琶的美妙乐音和旋律的发展变化。第一乐段兼用比方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音词摹声,又用“如急雨”这个比方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既用“切切”这个叠音词摹声,又用“如私语”这个比方使它形象化。“嘈嘈切切错杂弹”,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浮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作比,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就同步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闻,体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旋律继续变化,浮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仿佛“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梗塞,而这种声音又仿佛“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种“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让读者在寻味“幽愁暗恨”之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果然,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那“幽愁暗恨”在“声暂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最后迸溅出来,把“凝绝”的暗流忽然推向高潮。就在你心悸魄动之际,“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演奏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让读者和诗人同样所有沉浸在美妙无比的回味之中,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从诗的音律来看,这段描写用韵也很讲究。全段十六联,前后换韵十二次。或一联一换,或两联一换,并且平仄韵相间,仄声韵又以入声韵居多;平声韵绵长悠扬,入声韵短促清晰,形成抑扬起伏的音韵旋律,恰到好处地呈现了人物坎坷不平的人生命运和起伏回荡的怨愤之情,收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高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