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普通地质学ecit03第三章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一. 喷出作用与火山
喷出(Eruption)作用又叫火山作用(Volcanism),是指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
火山是岩浆活动穿过地壳运 Body)
围岩:侵入体周围的岩石。
2. 侵入作用的分类
根据岩浆侵入深度的不同可分为:
深成侵入作用(深度>3 km)
浅成侵入作用(深度<3 km)
相应地,侵入体也分为深成侵入体和浅成侵入体。
3. 同化与混染作用
同化作用(Assimilation):岩浆熔解围岩,使围岩改变为岩浆一部分的作用。
混染作用(Contamination):岩浆因同化围岩而改变自己原有成份的作用。
捕虏体(Xenolith):混入岩浆中未熔化的岩石碎块。
4. 结晶分异作用(Crystallization Differentiation)
岩浆在结晶过程中按矿物熔点、比重大小依次结晶出不同成分的矿物,进而依次形成不同种类岩浆岩的作用。
鲍温反应系列(或原理)
美国岩石学家鲍温(N·L·Bowen)根据硅酸盐熔浆的物理化学实验等,于1928年提出了玄武岩浆冷却过程中矿物结晶的反应系列。 其中一条为连续反应系列(Continuous Reaction Series) ,一条为不连续反应系列(Discontinuous Reaction Series)。
连续反应系列:斜长石的固溶体系列,从高温的基性斜长石(富钙)开始,连续渐变到低温的酸性斜长石(富钠),其结晶构造不发生质变(皆为架状)。
不连续反应系列:暗色矿物中先期晶出的矿物,暂不与熔浆反应,当温度下降到某一特定温度时,才与熔浆反应形成新矿物。各矿物在成分、结晶构造上均有质的突变,从高温的橄榄石(岛)辉石(单链)角闪石(双链)黑云母(层)。
1. 侵入岩的类型
(1) 超基性岩(SiO2<45%)
代表性岩石:橄榄岩,辉石岩。矿物:橄榄石,辉石。
(2) 基性岩(SiO2:45~52%)
代表性岩石:辉长岩,辉绿岩。矿物:基性斜长石,辉石。
(3) 中性岩(SiO2:52~65%)
代表性岩石:闪长岩。矿物:中性斜长石,角闪石。
(4) 酸性岩(SiO2 >65%)
代表性岩石:花岗岩。 矿物:酸性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
二、侵入岩(Intrusive Rock)
2. 侵入岩的产出状态
侵入岩的产出状态(产状)是指其形态、大小及与围岩的关系。
根据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分为整合侵入体和不整合侵入体。
(1)整合侵入体 与围岩的层理或片理呈平行接触关系的侵入体。按其形态又可分:
岩床(岩席Sill)-- 岩浆沿层面贯入,形成与地层相整合的岩体,厚几米-几百米,以基性、超基性岩体为主;
岩盆(Lopolith)-- 平面上呈圆形,顶底面下凹的盆状侵入体,规模一般较大,多由基性岩或碱性岩组成;
岩盘(岩盖Laceolith)--底部平坦,顶部拱起的透镜状侵入体,规模一般不大,直径3-6km、厚1km± ,形成深度一般较浅,以中酸性侵入体为主。
岩盆
岩盖
(2)不整合侵入体 切穿围岩层理或片理的侵入体。常见的有:
岩墙(岩脉)(Dyke)--与围岩层理或片理斜交的脉状或板状侵入体,厚一般几厘米-数十米、长数米-数千米;
岩株(Stock)-- 规模较大的深成侵入岩体,但出露面积一般<100km2,平面上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似树干,故又叫岩干。其边缘常有一些不规则的枝杈岩体伸入围岩中,这一部分就叫岩枝;
岩基(Batholith)-- 规模较大的侵入岩体,一般出露面积>100km2 ,可达几千km2,平面上常呈长圆形,其上与岩株相连。
一、化学成分特征
岩浆岩中化学元素主要为:O、Si、Al、Fe、Ca、Na、K、Mg、Ti等;总量达99%以上。
按氧化物计:SiO2、Al2O3、FeO、Fe2O3、CaO、Na2O、K2O、MgO、H2O等。
第四节 岩浆岩的一般特征
二、矿物成分特征
岩浆岩的主要矿物有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等,占99%以上。
其中颜色较浅的叫浅色矿物,以SiO2和K、Na、Al硅酸盐类为主,故又称硅铝矿物;如石英、长石等。
颜色较深的称暗色矿物,以Fe、Mg硅酸盐类为主,故又称铁镁矿物,如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等。
三、岩浆岩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