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人大代表闭会期间履职.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人大代表闭会期间履职.doc

上传人:annimy 2022/6/13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人大代表闭会期间履职.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人大代表闭会期间履职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的任务

人大代表闭会期间履职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的任务[1]。从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新获得了独立化发展的政治空间。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保障代表在会议期间和闭会期间依法履职,成为各级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成为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主线。在这个过程中,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内的各级人大常委会,不断地对代表闭会期间活动的方式方法进行着动态的政策调整。笔者拟以1980年至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为研究对象[2],描述代表闭会期间活动的政策调整四个时期,阐释其阶段性的特点。整个政策调整的过程,不仅说明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发展路径上的某些重要特征,也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长期性、曲折性和复杂性。
一、从委员活动扩张到代表活动的时期(1980年至1985年)——政策初始的路径选择
(一)代表活动主体的扩展。1980年至198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报告显示,初期的人大代表活动具有零星和非连续的特征。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报告[3](以下简称某年工作报告)初次提到了人大常委会委员视察,而此后3年的工作报告均未提及。但自1985年工作报告起,开始频频述及人大统一组织的代表视察的情况。这表明经过这个阶段的发展,代表闭会期间的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代表工作,已经正式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日常工作范围中。同时,代表活动也由常委会委员的活动发展到有组织的代表活动,代表活动开始了一般化、经常化和连续化的发展。
(二)政策层面的思考和总结。从委员活动扩大到代表活动,也包含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开展代表工作上的政策思考和总结。1984年工作报告总结到,“常委会和各专门委员会在制度上、组织上、工作上都还有不少问题,包括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如何进行工作……都还没有很好解决,需要在实践中,逐步研究解决。”1986年工作报告作出了既有初步回答性质又带有进一步思考的表述:“如何加强同代表的联系,发挥代表的作用……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解决。”这些政策思考要到下一阶段,即在1988年工作报告中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明确。1988年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同全国人大代表的联系,充分发挥代表的作用,是做好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的基础。”上述表述确立了开展代表工作的政策路径——通过加强同代表的联系这种手段,来实现代表开展活动、发挥作用这一目的。
当然,从1986年和1988年工作报告的表述中推导出上述政策路径,似乎在文意上还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因为从文意上,“加强同代表的联系”和“发挥代表的作用”也可以是并列关系,不一定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笔者给出的支撑理由依旧是由人大常委会报告文本提供的。因为在接下来连续多年的工作报告中,关于人大代表发挥作用的内容都是设置在诸如“加强常委会与代表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