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十二五期间交通环境改善和攀枝花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王超 李玫谨 【摘要】本文立足攀枝花市“十二五”期间交通环境改善,从旅游发展的规律,结合攀枝花未来发展,提出了攀枝花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交通业,旅游业,经济与管理路建设:加快构建区域路网,初步形成“五纵四横”骨架路网,加快城市过境通道的研究和建设,逐步使干线公路绕避城区和较大的城镇。加快市域内国省道干线公路网络化建设,完善市域路网与高速公路的有效衔接。加快既有S214线、S216线、S310线、G108线等干线公路的改造升级,提高现有国省道的通行能力、服务能力和抗灾害能力。加快场站和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逐步推进客运零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3)运输方式建设: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努力转变依靠单一运输方式的发展,加快建立统筹协调、衔接配套的综合运输体系。规划建设1个运输协调信息服务中心,5个公路客运枢纽,6个公路货运枢纽,2个公交枢纽站。
二、攀枝花旅游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具有吸引力的景区景点仍然缺乏。攀枝花现有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程度不高,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缺乏具有较强吸引力和轰动效应的大型旅游景区(点)。
2、旅游交通配套设施不足。表现在交通制约旅游的瓶颈现象还比较突出,距离中心城区景区景点“进出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殊的裂谷型地理环境和投入不足等原因,使得全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薄弱,旅游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明显,旅游通达性和交通舒适性差。 3、各县区旅游发展不均。各县区中东区旅游总收入独占鳌头,,占攀枝花市比重为43%,西区旅游收入最少,,占攀枝花市比重为8%。从增长速度来看,%,仁和区增长速度最慢,%。
4、旅游产品开发水平低,旅游服务能力地下。攀枝花作为资源型城市因长期重视工业的发展,导致旅游业为主的第三次产业发展均相对缓慢,整体的发展水平都比全低。作为富有一定特色的工业旅游,其线路设计和旅游要素组合是千篇一律的从原材料开采、投料、冶炼、锻成等七个景点的组成,产品及产品组合之单一,只有简单的企业生产流程观光,产品文化价值展示挖掘创新就更不够了,也未深度开发其它任何旅游商品、纪念品等,十分缺乏吸引力,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落后,管理和服务水平低,导致旅游的经济效益不理想。
5、旅游业的区域协作经营未达成共识, 制约着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旅游业是一个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产业, 相邻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 必然对整体效应产生不良影响。而在建设中的各自为阵现象更是对旅游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不利。相邻区域间协调配合不够, 各地均从保护客源市场的角度出发, 不是主动做区域性宣,开拓更大的市场, 而是信息封锁, 制定地方保护政策, 以保护自己的市场份额,对旅游业区域协作经营内涵认识不足,导致无序竞争, 发展模式雷同, 重复建设, 从而严重地阻碍了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形成。
6、旅游企业实力不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不够高。虽然攀枝花从2005年开始启动旅游产业战略,攀枝花旅游业的发展已进入到提升品牌、创建精品旅游区的战略阶段,但政府和企业实际投入很少,旅游企业自身发展能力不强。同时旅游人才短缺, 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从目前旅游人才的现状看, 高水平专业人才的结构性短缺现象严重, 从事国际旅游业的从业人员屈指可数, 旅游人力资源和后备力量不足,旅游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整个旅游服务体系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善、不能适应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三、基于交通环境改善背景下,发展攀枝花旅游业的对策
1、加强对交通环境改善和发展旅游产业的认识。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优势产业,它与社会经济部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房地产、旅游设施、旅游商品开发等。攀枝花市旅游业虽然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但其潜力很大,具有后发优势,要加快发展,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化旅游业支柱产业的意识,增强发展攀枝花市旅游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观念,并克服狭隘的局部利益观,形成支持旅游发展,就是支持攀枝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共识,齐心协力,促进攀枝花旅游大发展。政府要将旅游交通建设于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紧密结合,大力构建快捷、安全的交通体系,实现交通与旅游间的良性互动。
2、正确定位攀枝花旅游,选择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模式。从理论角度全面科学研究旅游发展模式:旅游路径模型(度假路径、游憩性度假路径以及游憩路径)Lundgren旅行模型(普通列车旅行模式、特快列车旅行模式、早期汽车旅行模式、现代汽车旅行模式、航空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