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细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
1简述
细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是检测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原、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也是评价生产企业的药用原料、辅料、设备、器具、工艺流程、环境和操作者卫生状况的重要手段和依据。
细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除另有外均乙醇棉球或碘状棉球、灭菌剪刀或灭菌手术刀和灭菌镣子、灭菌钢锥、灭菌称样纸、不锈钢药匙、试管架、火柴、记号笔、白瓷盘、洗手盆、陶瓦盖(12cm)、实验记录纸等。
3试液、稀释剂和试剂
试液
%苯扎澳镂溶液或其它适宜消毒液(供洗手、擦拭操作台面用)。
5%石炭酸溶液或其他适宜消毒液(配好后装入玻璃消毒缸内,供消毒菌吸管用)。
75%乙醇溶液。
碘酊或碘伏溶液。
稀释剂和试剂
稀释剂配制后,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
%无菌氯化钠溶液[]。
—蛋白月东缓冲液[]。
无菌聚山梨酯80氯化钠—溶液[]。
。
,过滤,分
装,灭菌。
%无菌氯化三苯四氮嚏溶液(TTQ[]。
[]。
4培养基
营养琼脂培养基[]。
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
酵母浸出粉月东葡萄糖(YPD琼脂培养基[]。
培养基制备注意事项:
采用干燥培养基,按说明配制,应对灭菌后的培养基pH值进
行校验。若为自配培养基,原料应挑选,琼脂凝固力应测定,以确定配制时琼脂用量。试剂规格应为化学纯以上。
配制的培养基不应有沉淀。如有沉淀,应于溶化后趁热过滤,灭菌后使用。
培养基的分装量不得超过容器的2/3,以免灭菌时溢出。包装时,塞子必须塞紧,以免松动或脱落造成染菌。
培养基配制后应在2h内灭菌,避免细菌繁殖。
灭菌后的培养基应保存在2〜25C,防止被污染,可在三周内用毕;保存于密闭容器中,可在一年内使用。制备好的培养基放置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水分散失及染菌。
用水浴或微波炉加热溶化琼脂培养基,勿用电炉直接溶化琼脂培养基,以免营养成分过度受热而破坏。已溶化的培养基应一次用完,剩余培养基不宜再用。培养基不能反复加热溶化。
5供试品抽样、保存及检验量
抽样
一般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其抽样量应为检验用量(2个以上最小包装单位)的3〜5倍量(以备复试或留样观察)。
抽样时,凡发现有异常或可疑的样品,应选取有疑问的样品。机械损伤、明显破裂的包装不得作为样品。
凡药品、瓶口(外盖内侧及瓶口周围)外观长螭、发霉、虫蛀及变质的药品,可直接判为不合格品,无需再抽样检验。
保存
供试品在检验之前,应保存在阴凉干燥处,勿冷藏或冷冻,以防供试品内的污染菌因保存条件不妥导致死亡,损伤或繁殖。
供试品在检验之前,应保持原包装状态,严禁开启。包装已开启的样品不得作为供试品。
检验量
所有剂型的检验量均需取自2个以上包装单位(中药蜜丸需取
自4丸,膜剂取4片以上)。
固体及半固体(黏稠性供试品)制剂检验量为10g。
液体制剂的检验量为10ml。
膜剂除另有规定外,中药膜剂检验量为2cm2(中药膜剂较厚,不宜取量过多),化学药及生化药膜剂检验量为50cmi
特殊贵重或微量包装的药品,检验量可酌减。除另有规定外,口服固体制剂不低于3g,液体制剂采用原液者不得少于6ml,采用供试液者不得少于3ml,外用药品不得少于5g。
要求检查沙门菌的供试品,其检验量应增加10g或10ml。
6试验准备
将供试品及所有已灭菌的平皿、锥形瓶、匀浆杯、试管、吸管(1ml、10ml)、量筒、稀释剂等经传递窗移至无菌室内。每次试验所用物品必须事先做好计划,准备足够用量,避免操作中出入无菌间。编号后将全部外包装(牛皮纸)去掉。
开启无菌室紫外杀菌灯和空气过滤装置,并使其工作不低于30
min。
关闭紫外杀菌灯后,操作人员用肥皂洗手,进入缓冲间,换工作鞋。%苯扎澳镂溶液或其他消毒液洗手或用乙醇棉擦手,穿戴无菌衣、帽、口罩、手套。
操作前先用乙醇棉球擦手,再用碘伏棉球(也可用乙醇棉球)擦拭供试品瓶、盒、袋等的开口处周围,待干后用灭菌的手术镣或剪将供试品启封。
7供试液的制备
根据供试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学特性,采取适宜的方法制备供试液。
如使用了乳化剂、分散剂、中和剂和灭活剂,其用量应证明是有效的,并对微生物的生长和存活无影响性。供试液的制备若需用水浴加温时,温度不应超过
45C,30min。除另有规定外,常用的供试品制备方法如下:
液体供试品取供试品10ml,-蛋白月东缓冲液至100ml,混匀,作为供试液。油剂可先加入适量的无菌聚山梨酯80使供试品分散均匀,然后再加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