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所谓的“脱胎换骨”后来脱胎换骨的变化自己
虽然已届不惑之年,暑假离我越来越远,但它曾经带给我的快乐感觉,却始终萦绕于心。那时候作业不多,也没啥“班”可上,玩儿得纯正,耍得够劲儿,真真贴着了孩子的天性。正由于有过这样的体验,闻知今所谓的“脱胎换骨”后来脱胎换骨的变化自己
虽然已届不惑之年,暑假离我越来越远,但它曾经带给我的快乐感觉,却始终萦绕于心。那时候作业不多,也没啥“班”可上,玩儿得纯正,耍得够劲儿,真真贴着了孩子的天性。正由于有过这样的体验,闻知今年暑假期间在广西、湖北两地竟前后有两个花季少年不堪拳脚和棍棒,命丧戒除网瘾的训练营和野外拉练特训班,让我感到了一种深深的震撼。另据近期媒体报道,更有不计其数的孩子,被病急乱投医的家长送进多种多样的“班”,在限制人身自由、鄙视个人尊严的情形下,遭受电击、殴打、体罚等残酷手段“修理”。
聊起这些事情,我的一位从事中学心理教导工作的亲戚,严斥重创孩子心灵的“电击疗法”等所谓“特殊手段”,直感慨本该带给人们阳光的心理学,变味后来却给孩子带来了灭顶之灾!我则作了一种总结:家长够“蠢”,教官够“狠”,学校够“损”,孩子够“�”,措施够“笨”。
在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斯金纳眼中,如果人有本质可言,那么,人的本质就在于它的条件反射能力。倘若某些行为可以带来快乐的成果,人们常常就会反复这些行为,并会避免那些可以带来不快乐或痛苦后果的行为。延续这一思路,斯金纳设想可以发展出一种“行为技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设计、引导和强化,使道德上的挣扎被好习惯所替代,以形成社会赞许的行为措施。借助这样的“良性控制”,可实现对人类的重塑。
这位斯金纳先生广为人知的一种惊人之举,是在其小女儿生命的头两年,常常把她关在她所发明的一种育儿箱里作实验。这个所谓的“空中摇篮”是一种隔音的箱子,有一扇窗,并提供过滤的湿润空气,这个小女孩只有在安排的玩耍时间和吃饭时才干从箱子里出来。尽管人们普遍觉得,斯金纳把研究老鼠和鸽子的实验设备进行翻版来制作育儿箱并不现实,她也没有沿着本来的研究路线把实验继续下去,但她后来说:“至少,在这个箱中,我的女儿6岁前所有没有得过感冒。”可不妙的是,她的免疫系统功能因此而变得异常弱。
基于条件反射作用的“行为技术”一旦被滥用,不久就会变成恶性控制,甚至酿成悲剧。根据英国作家安东尼・伯恩斯的故事改编的同名电影《发条橙》,则真切地反映了技术所导致的人性丧失。它讲的是在不远的将来社会里,一种叫亚历克斯的“问题少年”因滋事并过错杀人而被送进了监狱。一位只关怀减少犯罪率的长官视察牢房时宣称:“所有的一般犯人最佳在纯诊断的基本上加以改造。惩罚对她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将让她们脱胎换骨!”
为缩短刑期,亚历克斯自愿为一项“厌恶疗法”充当实验品。疗法很简朴:先注射某种药物,使其产生“心智麻痹”――深深的恐惊和无助感。随后,逼迫她目不转睛地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