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幽门螺旋杆菌胃癌研究进展.docx

格式:docx   大小:23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幽门螺旋杆菌胃癌研究进展.docx

上传人:薄荷牛奶 2022/6/14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幽门螺旋杆菌胃癌研究进展.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幽门螺旋杆菌胃癌研究进展
幽门螺旋杆菌胃癌研究进展
幽门螺旋杆菌胃癌研究进展
探讨幽门螺旋杆菌诱发基因突变导致胃粘膜上皮癌变研究进展
摘要 胃癌是起源于消化道上皮细胞恶性肿瘤,全球最普遍被诊断癌症排名第四,死亡率高达第二。胃癌诱发因胞,对DNA进行修复,突变细胞将会过度增殖,导致癌变。通过磷酸化修饰功能P53可提高胃部细胞能力,有效地承受HP导致细胞凋亡损伤。一旦p53缺乏将会使这一过程出现拖延,因此可能增加致癌风险[4]。

幽门螺旋杆菌胃癌研究进展
幽门螺旋杆菌胃癌研究进展
幽门螺旋杆菌胃癌研究进展
Hp菌株具有毒力岛、效应蛋白细胞***相关基因A(转录翻译为CagA蛋白)和IV型分泌系统等。HP菌株分离成功,更加明晰了Hp在消化道炎症溃疡作用机制,尤其在胃癌中影响,随着深入研究发现HP致病性和其菌型有关。其中,含有空泡***Vac-A并有细胞***相关蛋白Cag-A菌株具有较强致病性。宿主内部CagA传递和ASPP2相关联,CagA破坏了具有抑制肿瘤功能p53凋亡刺激蛋白(ASPP2)。CagA也增强p53降解,从而下调ASPP2水平[5],使细胞凋亡水平下降。同时,Hp感染后活性氧(ROS指由氧化还原反应产生,含有化学性质活泼含有功能基团化合物,包括含氧自由基、氧非自由基衍生物、对氧化物、氢过氧化物、脂质过氧化物等)可能参和p53突变发生和失活[6]。突变主要发生在4个进化上主要保守区,即5-8外显子[7]。p53基因突变后表达突变型p53失去抑制细胞过度增殖功能,无法及时通过细胞凋亡清除DNA有损伤细胞,对DNA进行修复,突变细胞将会过度增殖,异常细胞蓄积和转化将会导致癌变。

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 C,PKC)是一种多功能丝氨酸和苏氨酸激酶,能激活细胞质中靶酶参和生化反应调控, 也能作用于细胞核中转录因子, 参和基因表达调控, 其所调控基因多和细胞生长和分化相关,同时在细胞信号传导中担任重要角色。可以说,PKC调控细胞凋亡转换成细胞坏死机制,通过调控这种途径,就可以调控细胞死亡方式。PKC在很多组织细胞增殖调控中发挥极其重要作用,胃癌细胞增殖或凋亡变化过程中可以观察到PKC活性变化。经大鼠实验表明,胃癌组织和正常组织相比,PKC水平明显上调。

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通过PKC在肠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发生中起作用。当PKC表达阳性时,突变型p53基因表达随之增高,表明PKC和p53
幽门螺旋杆菌胃癌研究进展
幽门螺旋杆菌胃癌研究进展
幽门螺旋杆菌胃癌研究进展
突变有较高相关性,可能有协同作用。文献证明,幽门螺旋杆菌产生抵消了PKC正常功能细胞信号转导。Hp使PKC同工酶α、δ、θ磷酸化而被激活[8],从而协同参加基因表达调控,导致胃黏膜细胞DNA合成增加,引起基因突变,诱发癌基因生成。Hp感染还能通过增强PKC活性促进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8(1L-8)释放[9]。1L-8是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等分泌细胞因子。1L-8可导致强烈炎症,其机制是结合1L-8受体β和趋化因子受体1L-8受体α而对嗜中性球有细胞趋化作用而实现其对炎症反应调节。Hp除了通过PKC还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如蛋白激酶A(PKA)途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