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告别投行原生态
郑磊《亲历投行》
作者:班妮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3年10月
第一次看到班妮写的关于国内投行生态文章是在网络上,大概许多出版人和我的观点一样,这是一个值得挖掘的题材。作者当时刚结束一段投行生涯”情境,但是没有作者描写的这般形象。曾有同事第一时间问我的是项目所在的城市有没有五星级酒店,其急迫感和焦虑顿时让我觉得吃住行至少是和工作同等重要的。但是在项目承揽和叙做的过程中的做法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最大的区别是IPO上市在境外早已成为了流水线式的“生产”,各种中介机构早已成为标准而成熟的子行业,在项目过程中,投行只是总协调人和与交易所、监管机构的联系窗口,主要承担保荐责任和成功销售股票的责任。而其他中介机构各司其职,整个过程井井有条,并没有国内同行那种责任不分、错综复杂、勾兑折冲等等原生态的脏累活。当然加班和繁重的文字工作仍是不可或缺的,一份上市相关文件在各中介机构反复修改数百次的情况也十分常见。每封电邮都有附件,不是带着电脑各色笔记和标准的草稿,就是先在纸上手改再扫描的PDF文档。这些电邮如不及时处理,就可能会被疏漏的细节拖累。显然这是一个非常费事和高度条理性的细致活,基本上都是由年轻的初级员工承担的。
A股即将进入注册制时代。那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正在缓慢改变,这也算是转型吧,必然是百倍痛苦难熬。看到作者描写“荣大”的一章,觉得距离拉近了不少,国内律所、会计师、审计师行业具备了基本规模,但是评估、内控、财经公关和印刷商等环节还未成形。相信荣大这样的企业正是在学习境外同行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和进步的。而财经公关业则问题重重。投行、律所、审计师与企业联手造假的事件时有耳闻。
《亲历投行》中所说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在国际投行也普遍存在。以香港为例,很多学生硕士刚毕业就进入投行,即便有些年轻人在会计师事务所干过一两年和上市公司相关的审计工作,也必须从打杂跑堂开始做起。年资和持牌等级以及实践经历,都是需要时间积淀,也逐渐形成了很高的职业门槛。当然,流水线分工的业态确实很难培养出全才通才,而我认为未经历过企业锻炼的人,在投行发展早晚会遭遇透明天花板。投行包装企业上市,最少要能看懂企业,了解行业发展和趋势,这样不仅降低了项目看走眼的风险,而且更容易让客户信服,顺利承揽业务。很高兴的是,作者注意到了这一点。投行人士如果能够在工作中补足实业界这一课,将会大大加快成长步伐。真正能做好投行的专业人士,应该在宏观经济、政策研究、行业趋势、企业经营管理和战略等方面具有扎实基础,同时了解一定的法律、会计知识,具有国际化视野并熟练掌握并购、重组和估值方法。国内券商正在从过度侧重会计方面人才,逐渐向真正的投行要求转变。
A股上市必将转向以信息披露、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和投资风险自担的方向发展。香港就是最近的学习榜样。坦率地讲,即便内地和香港采用了共同的股市制度体系,A股还要走一段很长的路,才能达到较理想的市场标准。在那样的市场环境中,保荐已经退居次要地位,难度大大降低,上市成功只有最多40%归功于不出差错的保荐工作,至少有60%依赖于承销能力,特别是面向机构的股票销售。以后那种因为通道和寻租带来的随便哪只股票都不愁卖的情况将一去不复返。在成熟市场里,各个中介自行承担责任,各自尽职即可,而国内券商仍在依赖其实非常弱势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