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追问抱负和生命追问生命
公元前399年,古希腊70岁的苏格拉底选择了死亡。又过了九年,在东方的中国,商鞅呱呱落地。52年后来,名震一时的商鞅被杀。苏格拉底有诸多机会选择生,但是她所有放弃了,是她自己选择了死。商鞅临死之前,采用了商鞅也面临生死抉择。商鞅来自卫国,曾经在魏国努力,由于不被重用,便投奔秦国。正赶上秦孝公向天下招揽人才,两人一见如故,秦孝公立即重用商鞅,在秦国大搞改革,史称“商鞅变法”。商鞅取消贵族特权,废井田,发展农业和水利,奖励耕战,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履行郡县制度和残酷的连坐制度。秦国迅速强大起来,邻国魏国为了规避秦国的锋芒,迁所有大梁,连周天子也来积极讨好秦国。
商鞅为了贯彻新法,不惜和旧贵族公开决裂,甚至对太子的师傅也进行刑事惩罚。秦国的强大也让商鞅获得了利益,她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臣,秦孝公还分封商鞅15邑,号为商君,荣誉、地位、利益所有达到了顶峰。
商鞅在秦国努力工作了,秦国在商鞅执政时期成为战国七雄的领跑者。但是,新法带来的矛盾也在日益增长。商鞅变法的真正基本其实就是秦孝公的信任和支持,因此命系一人,这个政治基本是十分脆弱的。纵横之士赵良就看到了商鞅潜在的危机,在秦孝公病重的时候,她劝商鞅激流勇退。赵良说:“你是依托宠臣跟秦王联系上的,又是靠着秦王的支持获得这样多荣誉和利益的,如果你目前仍然贪恋你的地位,就像晨光下的露水,想长期也是不也许的。”
苏格拉底的死,并没有让雅典获得教益,希腊民主社会一如既往地衰落下去。苏格拉底的被追认,是先由她的学生们坚持不懈的推崇,在好久后来,她才被承觉得伟大的牺牲者的。比较起来,似乎商鞅还好一点,由于她主线就没有指望过被理解。中国人以胜负论英雄的秉性没有多少变化,没有人对秦惠文王的做法提出质疑,更多的人觉得商鞅车裂是咎由自取。
当秦孝公最后一命呜呼,她的太子驷即位为惠文王的时候,公子虔等立即出面告商鞅谋反,政府发令追捕。
商鞅开始了逃亡生涯。她来到函谷关前,由于关口已经准时关闭,她只能谋求投宿,待天明立即出关。但是,商鞅遭遇了由她一手导致的困境:她是逃亡之人,没有政府发放的证明文献。而她当年规定,店家要是收留没有证件的客人,是要受到法律惩罚的,因此没有哪家客店敢收留她。历史记载,此时的商鞅感慨道:“嗟乎,为法之弊,一至此哉!”她懊悔了,她自己制定的法令居然有如此弊端。“遁来关下无人舍,正为商君法太行。”
商鞅还是想措施逃到了魏国,然而,魏国不仅不收留商鞅,还劝告其他国家不要收留商鞅。商鞅只得再从魏国返回秦国,困兽犹斗。她回到自己的封邑,发动自己有限的人力组建了一支军队去攻打郑国。秦国没有让商鞅的筹划得逞,发兵攻打商鞅,商鞅战败而死。秦惠文王还不罢休,仍然把商鞅车裂,并宣布世人:“莫如商君反者!”
商鞅在生命的最后关头,究竟心怀如何的念头,我们至今已无法弄清。但是,商鞅在拼死延续生命,这是没有疑问的。
二人所有是制度的牺牲者
苏格拉底本质上还是学者,她到处演说,接受学生,以推广自己的理念为宗旨,不屈不挠。希腊城邦的民主制度通过改革后来,扩大了社会基本,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希腊城邦的管理之中。民主基本扩大了,但是相伴而来的新问题也浮现了,执政者素质下降,运用职权大搞个人利益成为普遍现象。这些所有成了苏格拉底忧心忡忡的问题。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