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土地资源节约于利用.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土地资源节约于利用.doc

上传人:三角文案 2022/6/15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土地资源节约于利用.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土地资源节约于利用
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土地节约利用是当前土地科学领域出现频度较高的词汇,而且在实际土地利用中人们也在有意或无意将之贯彻,但这并不表明已对土地节约利用的内涵达成一致认识。相反,当前各方发展对经济功能的重视而言的,追求经济利润是土地利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经济效果往往成为决定土地利用对象和方式的关键。社会效益是指在土地利用过程中,由于不同利益节团的存在和其关注重点的差异,土地利用应尽可能顾及不同人群生存与发展权利的公平性。
人类利用土地资源的目标应该是追求综合效益最大化,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又不浪费现状资源并避免对后续利用造成难以弥补的负面影响。

土地节约利用属于生产领域的“节约经营”,是对既往一味依赖增加土地数量投人的外延扩张型发展模式的一种积极变通。根据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人们对土地资源的各种利用行为实际上是生产活动,在此过程中,土地、劳动和资本是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产品则是相应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享受。一般把土地作为固定要素,而把劳动、资本等其他要素作为可变要素。生产过程就是将一定数量的劳动和资本等可变要素合乎比例地投入到固定要素土地当中,以期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主要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力和土地紧缺状况的相互变化,土地利用存在着从粗放向节约转变的一般过程。
2土地资源节约利用的合理限度

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土地利用收益呈现一个从递增到递减的明显变化趋势。如果从总产出、平均产出和边际产出角度进行考察,土地利用节约化程度也存在从不节约到节约再到过度节约的变化过程,并可划分出以下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每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都能使产出急剧增加,边际产出在递增到一定程度后逐渐转为递减,但并不影响每一单位投入的平均产出继续递增,总产出也一直处在递增态势。由于这一阶段所投入的可变要素在数量上并未与土地达到协调一致,土地生产潜力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土地利用处于粗放状态。在第二阶段,随着单位投入的边际产出继续递减,可变要素的边际产出开始小于平均产出,边际产出和平均产出均随变量资源投入的增加而下降,但仍为正值,直至边际产出为0。在这一阶段里,就节约利用而言,只要总产出增加,就不必担心边际产出和平均产出的递减,一旦总产出达到最高点,可变要素投入也就达到了最节约状态。而在第三阶段,可变要素的边际产出变为负值,平均产出继续递减,总产出也开始趋于下降。在这一阶段里,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不仅导致边际产出的负增长和平均产出的进一步递减,而且导致总产出递减。反映在投入产出效果上,早已无利可图,就节约利用程度而言,出现了节约过度现象。

由于土地资源的自然生态属性,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应有一个适当的强度(阈限),不到这个阈限,对土地利用就不充分,资源效益就未充分发掘,属于粗放利用;达到这个阈限时,资源效益得到充分发挥,也未超过土地生态系统承载力,处于最佳节约状况:一旦超过这个阈限,就属于对土地资源过度利用。超出了土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机制所允许的限度,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