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学校教育与在校学生犯罪及预防济源市河苑街小学苏志军中小学校具有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 为社会输送优良劳动后备力量的双重任务。现在的中小学, 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昌盛的希望, 对他们教育的成败, 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多年来, 我国政府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未成年人的犯罪逐年加落。但是, 不容忽视的是, 未成年人犯罪仍很严重,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一、在校学生犯罪的特点及趋势在校学生年龄一般在十七周岁以下, 正处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发展、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从生理上看, 脑细胞比较脆弱, 兴奋和抑制的调节机通用性仍不完善,兴奋与抑制活动不够稳定和平衡, 易于兴奋, 发生冲动; 从心理上看,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有显著发展, 但也容易产生表面性和片面性的缺点, 特别是中小学生处于知识贫乏、判断力差, 而且富于模仿, 易受感染的时期, 就更容易产生问题。一但发生犯罪, 就既出乎意料, 后果又十分严重。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突发性。在校学生犯罪,一般没有准备阶段,这一特点, 充分反映了青少年学生感情易于冲动, 不善于控制自己行为的心理弱点。(二) 残忍性。在校学生犯罪, 一般不计后果, 无所顾忌。诸多的无法无天, 胆大妄为的残忍案件, 是于他们头脑简单幼稚, 性情易于冲动有着直接关系。(三)连续性。在校学生犯罪,一般在第一次作案得手之后,侥幸心理占上峰, 作案欲极强。这种作案的连续性反映了青少年自我意识差的心理弱点。(四) 团伙性。在校学生犯罪, 往往互相影响, 互相教唆。据公安部门调查分析,查获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约有 60% 是团伙作案。这种团伙性, 反映了青少年学生免疫力差, 容易为利欲驱使的消极心理因素。在团伙违法犯罪成员中, 在校生居多, 且带有浓厚的封建行帮和有组织犯罪色彩。另外, 在校学生违法犯罪手段向成人化、智能化发展, 有的进行制贩毒品、制贩假币、绑架人质勒索钱财、走私等违法犯罪,甚至还出现了利用计算机和信用卡犯罪以及伪造证件、印章冒领支票的情况。电击、麻醉等技术手段也开始出现。综上所述, 说明在校学生犯罪已构成对社会的威胁, 应引起各机构组织的高度重视,切不可等闲视之。二、社会、学校、家庭教育是在校学生犯罪的根源导致在校学生犯罪的原因中不管个人的主观因素, 但根本症结还要从客观环境中去寻找。社会上的腐败现象, 不良风气给青少年造成极大的腐蚀, 暴力、色情物品在文化市场中屡禁不止, 更使少年儿童的心灵受到污染,淫秽、色情、凶杀、恐怖的电影、电视、网络、图书刊物等传媒和不良的文化生活环境, 则对青少年犯罪起着直接诱发作用。以至于沉渣泛起,社会无序,道德大滑坡,不良文化泛滥,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在校学生的犯罪。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对于一个儿童来讲, 道德观念、价值取向, 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父母是其进入社会的领路人,他们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父母是否赞同常规的价值观念, 是否信奉社会文化, 是否实施正确的社会行为, 对孩子长大后能否适应环境有很大影响。俗语说“家庭是爱的学校”, 但如果在家庭中得不到爱认同和温暖, 就会把孩子推向情感不健全的深渊。诸如惩罚家教,对于少儿的“越轨”轻则训斥, 重则体罚; 情感放纵式家教, 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