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复发性鼻息肉再手术治疗36例疗效分析
王梅英 滕清晓 于小佳 [摘要] 目的 探讨对复发性鼻息肉再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术前对鼻息肉进行临床分型和分期,术中注意参照May标志,在鼻内镜下切除钩突、摘除息将其外侧部分切除、保留其内侧部作为手术标志。如以前手术已将中鼻甲切除,则应仔细寻找其附着处。用探针确定前方的泪骨及后方的后鼻孔,以了解手术的前后范围。常规行钩突切除术,咬除筛泡、开放前组筛窦,并清除其间的骨间隔及鼻息肉组织。仔细观察中鼻甲基板是否存在,进而清除后组筛窦病变和(或)行蝶窦开放术,扩大上颌窦自然口和额窦开口。手术中尽量将纸样板和筛骨水平板骨骼化,清除所有的炎性筛房间隔,这一点是预防术后鼻息肉复发的关键。手术后 48h抽出填塞物,7~10d内每天用复方麻黄素鼻液收缩鼻腔黏膜,抗生素、类固醇药物盐水冲洗,于内窥镜下吸净凝血块,清理痂皮及残留病变,保证术腔清洁光滑。术后10d~3个月内每隔1~2周复查一次,按上述方法重复收缩、冲洗和清理术腔,对新生的肉芽和小息肉组织及时清除,3个月后,每隔1~2个月复查一次,方法同上,直至术腔完全上皮化。术后随访6个月~1年。
2结果
根据“FESS-95广州标准”,临床分型分期中Ⅱ型Ⅰ期11例全部治愈(100%);Ⅱ期14例中治愈12例(%),好转2例(%);Ⅲ期7例中治愈4例(%),好转1例(%),无效2例(%)。Ⅲ型4例中治愈2例(50%),好转1例(25%),无效1例(25%)。总治愈29例(%),临床好转33例(%)。
CT筛房分型中蜂窝型18例中治愈14例(%),好转2例(%),无效2例(%);空泡型13例中治愈12例(%),好转1例(%);骨质增生型5例中治愈3例(60%),好转1例(20%),无效1例(20%)。
3讨论
由于复发性鼻息肉均有既往手术史,保守治疗已无效果。本组 36例中,30例曾行传统的鼻腔鼻窦手术,6例行FESS,分析术后鼻息肉复发原因主要有:①手术不彻底,未将息肉完全切净;②手术时未将所有炎性筛房间隔清除,没有使筛顶及纸样板骨骼化;③术后未加强术腔清理和用药。近年来,随着鼻窦内窥镜的广泛应用,再次鼻窦内窥镜手术成功率已有达70%左右[8],吴建等[9]%。本组由于加强手术腔的骨骼化、术后护理及用药,并参照May标志进行手术,术后临床好转率较高(%),并且无并发症发生,因而再次鼻内镜手术仍为治疗复发性鼻息肉的安全有效措施。复发性鼻息肉的病变程度,对再次鼻内镜手术疗效有一定的影响。由本组结果可见,Ⅱ型Ⅰ、Ⅱ期鼻息肉25例,再次FESS后临床治愈率达92%,Ⅱ型Ⅲ期和Ⅲ型鼻息肉11例,由于病变广泛,手术时不易彻底清除,术腔骨骼化不够,%,明显低于前者,并且有3例无效,随访6mo后息肉再次复发。
鼻窦CT扫描是术前准确诊断、制定手术方案和术后复查的重要依据,也是鼻内镜手术安全性和彻底性的可靠保证;特别是冠状位CT能充分显示筛窦气房及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本组 36例复发性鼻息肉均与筛窦有关,特别是前筛窦,由本组资料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