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学外交政策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
苏联
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匈牙利
朝鲜
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
蒙古
民主德国
阿尔巴尼亚
越南
印度
瑞典
丹麦
缅甸
瑞士
芬兰
另外,我国与英国、荷兰处于半建交状态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惠
和平共处
自我测评: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
1953年月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后来,中共处五项原则在措词上进行修改。1954年在中印两等互利”;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日内瓦会议什么时候召开?
参加日内瓦会议的主要国家是哪些 ?
什么是“五大国”?
日内瓦会议解决哪两方面问题 ?
走向国际舞台
1955年亚非国际会议又名什么会议?
亚非国际会议有什么特点?
什么是“万隆精神”?
1954年春, 周恩来总理健步迈入日内瓦会议的会场
1954年,中国政府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
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出席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的中国政府代表团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
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中,“求同”和“存异”分别指什么?
自我测评:
求同存异
同:
异:
有相同的历史遭遇,都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有共同的要求:发展经济、维护民族独立。
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学习思考:“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团的赞扬和拥护?
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既照顾到了与会各国共同的历史遭遇和发展经济、维护民族独立的共同要求,也充分考虑到了各国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它充分表达了中、反对殖民主义的正义态度,是一个能够充分兼顾各方要求和利益的充满智慧的方针,因此获得了各国代表的赞同。
时间
外交成就
意义
建国第一年 同苏联等17国建交 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
1953年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954年 参加日内瓦会议 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
1955年 亚非万隆会议
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课堂小结: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949-1956年)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的重大成果
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十七个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新中日内瓦会议
1955年,周恩来率领中亚非会议
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依据 政策 成就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依据
国际环境
国家性质
国家利益
国家实力
方针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团结世界
各国人民
成就
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与苏联等17共处五项原则
参加日内瓦会议
参加万隆会议
巩固训练:
1、使中国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