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什么是动物疫病
动物疾病是动物受到外界环境致病因素作用或遗传缺陷,引起机体一系列操作和抗损伤的相互斗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机体内环境之间相对平衡状态被破坏,表现出局部或全身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或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一系列症状螺旋体、真菌等)和寄生虫。它们入侵机体后主要通过产生有害的毒性物质和蛋白分解酶等而造成病理性损伤。寄生虫则可通过机械性阻塞,产生毒素,破坏组织,掠夺
3/16
营养以及引起过敏反应而危害机体。它们可引起动物各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控制和消灭这一致病因素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④ 营养性致病因素:
营养物质是维持动物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质,营养物质的过度和缺乏都会导致相应的疾病,当动物饲养管理不当,特别是得利营养物质供应不平衡(过剩或不足)动物的营养需要得不到合理的补充和调剂时,常可引起动物疾病的发
⑤ 环境中的过敏原和应激源:
凡能引起动物发生过敏反应的物质(抗原),称为过敏原,如各种花粉、烟尘等,但动物是否产生过敏反应首先取决于是否有遗传决定的过敏性素质。动物产生异常应激反应的致病因素如长途运输、过度拥挤都可称为应激源。
2、动物疾病发生的内因:
所谓内因就是机体本身的生理状态,一方面是机体受到致病因素作用能引起损伤(机体的感受性),另一方面机体也具有防御致病因素作用的能力(抵抗力)。
实际上就是:
机体防御及免疫功能降低和机体反应改变两个方面。
① 机体防御及免疫功能降低:
机体和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可以阻止和破坏致病因素的致病作用,保持和恢复机体健康,当机体的防御能力和免疫功能降低,致病因素的致病力过强,机体的抵抗力相对不足时,才能引发疾病。
机体的防御能力、免疫功能降低可分为外部屏障和内部屏障结构的破坏及机能障碍两部分。
A、外部屏障结构的破坏及机能障碍:
动物的外部屏障包括皮肤、粘膜、皮下组织、肌肉、骨骼等,外部屏障具有保护内部器官免受外界物理、化学因素的损伤和阻止病原微生物侵入的功
4/16
能,当其结构和功能发生障碍时外界致病因素就容易侵入机体,从而引起重要生命活动器官的损伤,引起疾病的发生。例如狂犬病毒就是通过受伤的皮肤侵入机体,损伤脑组织而发生狂犬病。
B、内部屏障结构的破坏及机能障碍:
动物的内部屏障包括淋巴结、各种吞噬细胞及免疫细胞、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解毒排毒器官等,如上述细胞、组织、器官遭到破坏,发生机能障碍,就会导致相应的疾病发生。
② 机体反应性改变
机体反应性是机体对各种刺激能以一定的方式发生反应特性。
机体反应性主要与动物的种属、年龄、性别、营养状况有关。
总之,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不是单一原因所引起,是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疾病发生的过程中,外因是疾病发生的必要条件,内因是疾病发生的根本依据,外因是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在疾病过程中,内因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外界致病因素必须冲破动物体的防疫屏障,超过畜体的抵抗能力,才可使动物发病。所以,疾病能否发生,取决于动物体的状况。即使发生了疾病,病的性质、轻重、发展和结局也随内因不同而有差异。预防接种实际上是改变内因的一种措施,使动物机体对传染病产生抵抗力。因此,在生产中必须首先加强对畜禽的饲养管理和做好预防接种工作,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健康水平,同时也要做好环境卫生和清扫消毒工作,这也正是为了清除外界致病因素的致病作用。染,也叫做传染过程,有的称为感染。动物不呈现任何临床症状的叫隐性传染,出现症状的叫显性传染。
传染病:
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叫做传染病。
(二)动物传染病的特征
5/16
在临床上,不同传染病的表现千差万别,同一种传染病在不同种类的动物上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甚至对同种动物不同个体的致病作用和临床表现也有所差异。但与非传染性疾病相比,传染病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定的病原体引起的,如新城疫病毒感染鸡群引起鸡新城疫,猪瘟病毒感染猪群导致猪瘟等,多杀性巴氏杆菌引发禽霍乱等。
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病原微生物能在患病动物体内增殖并不断排出体外,通过一定的途径再感染另外的易感动物而引起具有相同症状的疫病。这种使疾病不断向周围散播传染的现象,是传染病与非传染病区别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