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声现象(一)
《声现象》复习教案
《声现象》复习教案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第一章行爱国主义的教化。、混响时间声波在大厅中传播时,被四壁不断反射,即使在声源停止声辐射后,还会有声音的感觉,但由于声波的能量,不断被四周的墙壁和其它障碍物汲取,所以当声源停止振动后,声音只能维持有限的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叫混响,所维持的这段时间叫混响时间。-3-5,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会发声,并把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弹起。提出下列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右边的音叉振动,通过什么传播给左边的音叉?假如是真空,左边的音叉能振动吗?假如左边换个不同频率的音叉,还能发生此现象吗?通过视察和探讨,使学生对声波和共鸣有了感性相识。知道右边的音叉振动产生了声波,声波具有能量,当左边的音叉与右边音叉频率相同时,获得能量最大,以至于振动,发出了声音。接着给共鸣下定义:由一个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引起与它振动频率相同的另一个物体的振动而发声的现象叫共鸣。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共鸣的故事。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列举生活中的共鸣现象。,其内容包含了声的多方面学问,如声音传递信息,声可在水中传播,超声,次声,回声现象等。可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在图中获得信息。四、作业:(一)“自我评价”,反射回来的声再次被接收称为回声.(二)“家庭试验室”,这是因为声波在传播过程中有一部分能量损失。回声的强弱还与声波所撞击的材料有关。有些材料反射声波的实力强,有些材料能汲取投射到它们上面的大部分声波。探讨材料反射和汲取性能,在声音的应用方面是很有意义的,通过这个试验使学生对材料的声性能有些了解。,当敲击其中一个装有水的高脚杯时,另外一个发出了相同的声音,说明它们的固有频率相同,发生了共鸣现象。通过这个试验,让学生知道共鸣是要有条件的。中考总复习:声现象
【考纲要求】1、知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知道乐音的三要素;3、知道噪音的危害和限制。【学问网络】【考点梳理】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物体只有振动才能发声。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须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把这种传播方式叫做骨传导。要点诠释:1、发声的物体肯定在振动,但振动的物体不肯定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的传播速度确定于介质的性质,相同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不同的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声音在15℃中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3、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考点二、声音的三个特性:【高清课堂:声现象复习乐音的三要素】:指声音的凹凸,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确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指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和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指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状况下,音色是不同的,音色由发声体本身的性质确定。要点诠释:1、超声波: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超声波的波长短,在匀称介质中能沿直线传播,应用于探伤、测距、测厚、医学诊断和成像。2、次声波:通常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火山爆发、激光、地震、海啸、台风、核爆炸、火箭放射等现象都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频率低,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传播距离远,不简单被汲取。如: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时,产生的次声波绕地球三圈传播了十几万米。次声波速度大于风暴的速度,可以检测风暴。但是有的次声波对人体有害。考点三、噪声的危害及限制1、噪声:(1)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产生的;(2)从环境爱护的角度看:凡是阻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2、噪声的限制: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要点诠释: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爱护听力应限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限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限制噪声不超过50dB。考点四、声的利用1、声与信息:蝙蝠利用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和发觉昆虫;利用声呐探测海深、鱼群。2、声与能量:声波可以用来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