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优选)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
第一页,共六十六页。
传染源
粪便
血液/
血源性物质/
体液
血液/
血源性物质/
体液
血液/
血源性物质/
体液
粪便
传播途径
粪-口
经功能的检查
肝合成白蛋白、脂蛋白、凝血因子、纤溶因子、各种转运蛋白等,肝脏受损时,这些蛋白下降
γ球蛋白(非肝脏合成)在肝实质细胞受损、间质细胞增生时,球蛋白生成增加
第十七页,共六十六页。
肝功能
:
1) 蛋白质、脂肪的同化、储存、异化等
2) 核酸代谢、维生素的活化和储藏
3) 胆红素、胆酸的生成分泌、排泄功能 如对胆红素的排泄
、排泄功能:如对胆红素的排泄
:氧化、还原、水解、结合
第十八页,共六十六页。
实验室检查的目的
了 解:
肝脏有无损伤及损伤的程度
监测肝功能状态
协助病毒性肝炎和肝癌的诊断
评价肝脏的储备功能
其他
第十九页,共六十六页。
一)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测定
1)血清总蛋白(TP,serum total protein)
是血清所含各种蛋白的总称,包括血清A和G,各占60%和40%
2)白蛋白(A,albulin)为血液中主要蛋白质。由肝脏合成,其半衰期为15-19天
第二十页,共六十六页。
3)球蛋白 (G,globulin):为血清总蛋白中除去白蛋白以外的蛋白质,是多种蛋白质的混合物,包括: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各种糖蛋白、脂蛋白、金属结合蛋白和酶
球蛋白主要是由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合成,与机体免疫有关
4)A/G比值:> 1 ,如<1 称A/G比值倒置
第二十一页,共六十六页。
参 考 值
TP 60-80 g/L
A 40-50 g/L
G 20-30 g/L
A/G - : 1
第二十二页,共六十六页。
临床意义
1. 总蛋白增高
1)血液浓缩:见于重度腹泻、呕吐、高热、
休克等
2)蛋白质合成:主要是G,如多发性骨髓
瘤、肝硬化、淋巴瘤
总蛋白降低
1)血液稀释,各种原因所致的水盐潴留
2)各种原因的A降低
第二十三页,共六十六页。
临床意义
2、白蛋白降低
1) 合成不足:常见肝脏损害(慢性肝病 时,A下降比急性肝炎明显;失代偿期肝硬化低于代偿期肝硬化)
2) 原料不足:长期饥饿、腹泻、消化道肿瘤和
消化不良等
3)去路增加
丢失过多:肾炎、肾病综合征、大量胸腹水
严重烧伤和失血消耗过多:甲亢、糖尿病、恶性肿瘤等
白蛋白增高 :少见,脱水致血液浓缩
第二十四页,共六十六页。
临床意义
3、球蛋白增高
1)感染、免疫反应,如TB、疟疾和血吸虫等
2)多发性骨髓瘤
3)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风湿热、类风湿
性关节炎等
球蛋白降低 :
合成降低,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先天性免
疫缺陷
第二十五页,共六十六页。
临床意义
4、 A/G比值
A/G比值反映A、G浓度变化的关系
正常值
肝功损害严重时,A下降,G上升,使A/G比值变化
当A/G< 1时,称A/G比值倒置
第二十六页,共六十六页。
(二)血清蛋白电泳
原 理:
在碱性环境中,血清蛋白均带阴电荷,在电场中向阳极泳动,因各蛋白等电点和分子量各异,分子量小,阴电荷多者泳动快,分子量大,阴电荷少者泳动慢,电泳后从阳极开始,依次为Α、α1-G、α2-G、β-G及γ-G五个区带,此种检查法称血清蛋白电泳
第二十七页,共六十六页。
正常血清蛋白电泳图
第二十八页,共六十六页。
参 考 值
α1
α2
(醋酸纤维膜电泳法)
第二十九页,共六十六页。
临床意义
肝受损时,Α、α1-G、α2-G、β-G 均降低 自身抗原刺激淋巴系统γ-G升高 1)肝炎
急性(轻症)无变化 加重时 Α、α1-G、α2-G、β-G 均降低 γ-G升高
第三十页,共六十六页。
临床意义
2)肝硬化
Α、α1-G、α2-G、 β-G 均降低
γ-G 升高
3)肝癌
Α 降低
α1-G、α2-G、γ-G升高 偶见甲胎蛋白带出现
第三十一页,共六十六页。
血清前蛋白测定
定 义:
P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