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历史广告资料
★帝王公案谈对联
对联,又有楹联、桃符、对子等名称。逢年过节时诸多人家所有会在自家的门框上贴上大红的对联,为节日平添欢乐吉祥的氛围。在古代下至平民百姓,上至帝王君主所有曾和对联发生关系。而其中最富浪漫声名中国古代如果有人将一绺稻草竖直插在头上,站在集市的某个角落,就表白她 或她 将要被作为商品像牲口同样出卖。今天有谁还会记得草标呢?殊不知这小小草标,阅尽人间几多辛酸故事。
古时候贫苦人家,每逢饥荒年月,为了活口,往往在自己孩子的头上插上草标,送到集市出卖,甚至有时父母也和自己的孩子同样插上草标出卖。而人口贩子看到插有草标的人,就会将之买下,转运到别地,男子卖作苦力,女的就卖作妓女、奴婢或童养媳,有的还会被转手卖给二道贩子,从中渔利的是人口贩子,而这些穷苦人家的子女却要受尽非人的虐待。明朝王象春“竹枝词”《济南百咏》中《鬻女》词就满含悲哀心情写道:“委巷低门立小鬟,青衫竖草惨愁颜。惯收瘦马临清客,鬒法成云又卖还。”作者又加小注:“济城民贫,素有鬻女之俗。……排门竖草,靦面求售。临清客子每至,则鲜衣盛从,一人而收罗数百,畜以射利……”本来,明朝时济南一带老百姓普遍贫困,常常会将自己的子女出卖。多的时候,在城门口排起长队,人人头上插着草标作为标记,苦苦乞求过往的人们买下她们。而临清的商人 也就是人口贩子 ,穿着鲜艳的服装,带着众多的随从,一人会买上数百,带回去先收养起来,等待发售营利。草标,俨然成为人口买卖中的最鲜明的“广告”标志!
清代时,这样的事情也很普遍。清人蒯德模在她的《带耕堂遗诗》卷五《仆女吟》里更对人口买卖进行控诉:
“生南赁作佣,生女卖作仆。作佣有时归,作仆永不复。
犹是父母心,胡为弃不鞠。上天不降康,零落田中谷。
一米如一珠,万千才一斛。饔飱已不继,旦夕且谋续。
有女十二龄,鬻钱可籴粟。携女出门去,但云往戚属。
母避不忍送,泪滴血盈掬。女哭不肯行,伤心坠幽谷。
托生寄天地,无知非草木。生长贫贱家,役使富贵族。
富贵人多骄,詈骂继鞭扑。身无完肌肤,体无完衣服。
毒楚将谁诉,举目无骨肉。天下无告民,不仅孤寡独。
顾此蚩蚩氓,谁非父母育。愿告买仆者,驱遣毋太酷。
诗中描绘了这样一副场景:由于发生了饥荒,父母为了生存,只得狠心将年满十二岁的女儿卖掉,盼望换些救命的粮食。爸爸骗女儿说带她去见远方的亲戚,但女儿的心里懂得将要被卖掉,万分伤心,哭着不肯出门。妈妈不忍见这样痛苦场面,只得躲开了。作为诗人也无可奈何,只得盼望买这女孩的人家可以发些善心,少用点儿鞭子抽打她那较弱的身躯。
草标啊,草标,你究竟看过多少这样的人间悲剧?!
从既有的材料来看,中国的商业广告在夏商时期就已产生,而政治广告、公益广告等非商业性广告则产生更早。
★华表巍巍悬象魏
天安门前的几处华表威严气派,尽管历经岁月的沧桑洗礼,仍旧透露出几许皇家的凛凛风范。然而起初的华表,可绝没有今天的华丽壮观。据晋朝崔豹《古今注》记载,尧时在部分大路通衢树立部分类似“桔槔”的木柱。以横木交于柱头,像花朵同样形状,叫做“表木”,又称为“诽谤之木”。其功用是表达王者待贤纳谏或指引路途。类似的尚有诸如“进善之旌” 即劝导人们建议的标志性旗子 、“敢谏之鼓” 即以便人们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