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社会化
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意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个体逐步接受与与大多数人的行为是否一致。
一贯性信息:是指行为者对当前刺激对象是否一贯地产生相同的反应。
举例说明什么是自利性归因偏差。
自利性归因偏差指的是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积极行为结果(成功)归因于个人因素,而把自己的消极行为结果(失败)归因于环境因素。
例如,如果你在一次考试中取得第一名的成绩,你往往会认为“最近我学”,而不是“这次考试内容比较容易”,“其他同学发挥失常”;如果成绩不理想,你又往往会认为“这次考试太难了”,“考试题目出的有些偏”,“有些同学作弊了”,而不是“我这部分知识掌握得确实不牢固”,“我最近学习不太上心”。
3
介绍一下Zajonc的驱力理论对社会助长(socialfacilitation)现象的解释。
如果一个人从事的活动是相当熟练的,或者是简单的机械动作,则他人在场使之动机增强,活动更加出色。相反,如果他所从事的活动是正常学习的、不熟练的,或者需要费脑筋的,他人在场使之动机增强,反而会产生干扰作用。
人际吸引因为接近性而增强,那么如何解释接近性效应呢?第一,空间上接近的人们在生活上彼此之间可以有更多的互相帮助和照顾,也更容易产生好感。
第二,空间上的接近有助于人们形成积极性偏见。第三,空间上接近的人们因频繁的接触而导致熟悉,熟悉是喜欢的重要条件。
根据JonesandDavis(1965)的对应推论理论(CorrespondentInferenceTheory),社会认知者在哪些情况下,倾向于对他人行为作出相应推论?
行为的自由选择性
当行为者的选择自由没有收到限制时,观察者就更可能进行对应推论。
行为的社会赞许程度
一般人所不愿意干的事,而某人却偏离社会规范干了此事,人们就会很有信心地推断说该行为反映了这个人的独特个性。
简述挫折—侵犯理论及伯克威茨对该理论的修正。简述: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必然会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挫折与侵犯之间是一种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修正:伯克威茨认为,挫折的存在实际上是使个体处于一种侵犯行为的唤起状态,侵犯行为最终是否发生,取决于个体所处的环境是否给他提供一定的侵犯线索。
大众媒介对侵犯行为产生的影响。
随着近年来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以及媒体中大量的暴力节目的出现,电影电视节目中侵犯行为对观众、听众,特别是对青少年所产生的影响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一系列的实验室研究都表明大众传媒中的暴力镜头会导致观众的侵犯行为增加,但媒体暴力既不是产生侵犯行为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应该对观察者各方面的状况,如经历、心理状态等加以具体的研究与分析。
举例说明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
例如,某人连续18次看了《海角七号》这一影片,如果我们对他的行为进行归因,就会有三种解释:①电影很有趣。②他喜欢这部电影。③这几天他闲着没事。三种解释都可能是正确的,问题是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凯利指出,为了做到这一点,人们使用了三种基本信息,即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