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常德盛10个小故事.doc

格式:doc   大小:66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常德盛10个小故事.doc

上传人:bjy0415 2017/5/16 文件大小:6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常德盛10个小故事.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千里寻访常书记 2000 年 10月 27 日早晨, 大雾弥漫, 这时, 一辆出租车驶进了蒋巷村, 车上坐着一位连眉毛都白了的老人。老人看了看手表,时针正指在 6点 30 分上。老人名叫赵光泉,已经 87 岁了,是山西省绛县城关镇镇北村一位早已退了休的村干部。8月 31日, 他从一张国家级的报纸上读到一篇题为《常德盛和他的天堂村》的文章, 不由得有些疑惑:一个曾经饱受血吸虫病危害的穷村庄,经过 20 几个年头的发展,竟像人间天堂一样,这是真的吗? 老人有些将信将疑。于是, 这位赵老爷子不顾家人的反对, 单身一人踏上了千里长途。前往蒋巷村寻访,定要看个究竟。报纸上说,常德盛无论春夏秋冬都是 6点 30 分准时上班。今天, 他就特地选了这个时间进村, 想看看记者说的到底是真是假。好家伙, 常德盛果然已经准时上班了, 正在村部开会呢! 常德盛听说有位外地的老人前来拜访自己, 立即赶到了会客室。老人见常书记来了,站起身来,手上举着身份证, 说:“常书记, 我来者不善, 是专门来挑骨头挑刺的! 不过, 经我初步观察, 蒋巷村果真是名不虚传, 确确实实是个天堂村!”当得知老人真实来意后, 常德盛非常感动, 便立即安排老人住进了村内的宾馆,并诚恳地说:“老人家,蒋巷村不可能十全十美,我常德盛的工作也肯定有许多不到之处。您来了, 正好到处走走, 看看, 听听。不过有一条, 凡是听到了什么批评我的话, 一定得转告我啊! 要不然我可对你有意见了!”老人笑着说:“你放心,我可不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灶王爷。我要是听到了蒋巷村糊弄记者, 记者又糊弄中国老百姓的事, 就不会告诉你了, 我得写文章告诉党中央, 告你的御状呢!”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 此话一点也不错。老人家仔细察看了蒋巷村的农田。这里的农田四周围着圩堤, 圩堤上又嵌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三个机泵房像三个田野的卫士, 旱可抗, 涝可排, 时刻保证全村农田的丰收。他还参观了当地的别墅花园村、公园、农民剧场、小学和展览室、老年之家以及各个村办厂。最后,老人乐呵呵地对常德盛说:“不看不知道,看了心里笑。这是我第一次在我的同行面前心悦诚服。我服你, 更服共产党里有你这么个好村官! 回去后, 我要告诉大伙儿, 咱们农民还是有奔头的, 只要有像你这样的好干部, 就不愁过不上好日子!”“拼命三郎”奔市场从 80 年代中期, 蒋巷村走上了“以工补农, 工农并进”的道路。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 常德盛看中了彩钢复合板这一轻质建材新产品, 在市镇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 建起了 4000 多平方米的厂房,购进了两条生产流水线。好不容易过了生产技术关, 却又面临着市场营销的大难题。他坐一辆长安面包车, 马不停蹄奔波于江浙沪各大城市, 常常凌晨二、三点钟启程, 本省内不管路程多远, 都是赶在人家上班前抵达。由于长期奔波, 常德盛身体一度虚弱, 有时连续多天发高烧, 可他坚持不休息。一次他由于劳累过度, 得了胃肠炎, 在村医务室连挂 3 天液, 可工作怎么能搁下呢?他把有关人叫到病床前听汇报, 出主意, 指挥生产和经营。到了第 4天, 腹泻好转了, 体温的高热还未退, 可常德盛想起海门有笔生意还等着他去敲定, 马上拔起输液的针头前往。这下把他爱人急坏了, 说你不要命了。常德盛说让他把事情处理完后回来再挂针。有一次常德盛在来回奔波途中, 乘坐的面包车与一辆摩托车相撞, 结果把一只左眼撞瘪, 整口牙齿错位, 膝盖骨骨折, 当场昏厥过去。他住在常熟第二人民医院, 20 天不能进食。消息传出后, 全村人涌到医院前来看望, 把医院的走廊挤得水泄不通,影响了医院的正常秩序。院长出来干涉了, 可劝阻、说服都没有用, 后来村里不得不动用高音喇叭叫喊, 说“不要拥到医院去看往常书记了,这样会影响医生治疗, 影响常书记康复!”才使医院涌挤的情况有所好转。后来, 常德盛的左眼视力一直不能恢复, 按照医生嘱咐, 一定要在半年后动手术,可他哪有闲工夫呢?后来直拖了一年多,是医生凑上门, 利用晚上时间在附近小镇上给动的手术, 好在不幸之中大幸,虽然现在视力仅 ,但身体没多大损伤。村民们说常书记一生做好事,命大福大,菩萨保佑。蒋巷村、江苏常盛集团公司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可常德盛至今仍然保持着当年那一股子拼劲, 心中似有一团火, 干事不打马虎眼; 仍然保持着当年与全村村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亲密关系, 天天和村民群众接触, 倾听他们的呼声, 全心全意为百姓着想; 仍然像当年那样, 出门办事 1000 公里以内当天返回, 从不进高档饭店和高级宾馆, 从未利用办事机会去风景点旅游,从未进饭店喝过一盅酒; 仍然像当年那样,马不停蹄奔波当“拼命三郎”,埋头着力拉车当“老黄牛”。常书记正月初一挑土方 70 年代初常书记就提出了“天不能改,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