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文档名称:

三峡水库水环境容量计算.doc

格式:doc   大小:67KB   页数:2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三峡水库水环境容量计算.doc

上传人:啊的生娃娃千万千万 2017/5/17 文件大小:6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三峡水库水环境容量计算.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三峡水库水环境容量计算摘要: 本文分析了三峡库区的污染状况, 提出了三峡水库环境容量的计算原则、设计水文条件和水质保护目标。利用建立的三峡水库一维水流水质数学模型、库区排污口混合区平面二维和水平分层的三维紊流模型, 计算了三峡水库建库前后 CODMn 和 NH3-N 总体环境和岸边环境容量及其沿江分配。根据岸边环境容量计算结果, 提出了三峡水库污染混合区的控制标准。同时, 推荐了三峡水库水环境容量的综合方案。论文联盟。关键词:三峡水库水质模型污染混合区水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环境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实际应用问题。在实践中, 环境容量是环境目标管理的基本依据, 是环境规划的主要约束条件, 也是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关键技术支持[1,2] 。从环境管理、监测与监督的角度出发, 水环境容量是指水体在设计水文条 2 件和规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的最大污染物量[4,3] 。由于长江流量大,水流、地形十分复杂,加上三峡工程修建后水文情势发生较大变化。三峡工程建成后, 对库区水质的影响一直是公众十分关心的问题。由于过去在这方面缺乏深入、全面的研究, 对水环境容量的影响一直是众说纷纭。因此, 在制定三峡库区的水污染防治规划时, 往往缺乏完整的水环境容量科学依据。至今为止, 尚未对三峡工程建成前、后水环境容量展开深入的研究[4,5] 。计算三峡水库水环境容量, 已成为三峡水库水污染控制、水环境管理与规划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本文以三峡水库已经开展的一系列水环境保护研究成果为基础, 根据库区水体水功能区划和水质保护目标,拟定水环境容量计算设计方案, 研究三峡水库水环境容量及其沿江分配, 为有效控制水体污染,促进三峡库区水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1 三峡库区水环境状况 库区江段污染源现状 1998 年,库区各类污染源进入长江的 CODCr 万 3 t, 万t, NH3- 万t, 万t, TP 万t, Oil 462t ,Φ-OH( 酚)112t , TCu t, 。调查研究表明: 影响三峡水库水质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干支流入库污染负荷、三个重点城市( 重庆主城区、涪陵区和万州区) 排污负荷量。这些主要因素的控制, 对库区水质改善起关键作用[6] 。多年污染情况调查资料显示,库区江段主要污染物为 CODCr,NH3-H 等。三峡库区污染源主要是城市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和农田径流[7] 。由于库区江段的社会经济在空间上形成以重庆主城区、涪陵区、万州区以及沿江县城为中心的密集型发展态势, 因而也形成了以沿江城镇为中心的污染源集中排放区域。 1998 年库区工业及城市污水 CODCr 的年排放量为 万t, 其中重庆主城区排污量约占库区江段排污总量的 65% ,涪陵区和万州区分别占排污总量的 10 %和 %,只有 %的污染源来自库区江段的其余城镇。 库区江段水质状况库区污染物排放总量,与长江径流量相比较而言较小, 因而江段总体水质良好。多年常规水质监测资料统计结果显示, 库区江段主要水质指标的断面平均浓度一般低于地表水Ⅱ类标准浓度, 仅在排污集中的重 4 庆主城区、涪陵区和万州区的个别断面水质综合评价出现Ⅲ类, 在一些大的城市排污口附近, 已经出现明显的岸边污染带, 局部区域水质污染严重, 出现了超Ⅳ类、甚至超Ⅴ类的水体,主要污染指标为 CODMn 、 NH3-N 等。由此可见,尽管三峡库区总体水质良好,但是局部区域水质不容乐观。 三峡库区水污染治理状况 1997 ~ 1999 年国家计委主持编制了《长江上游水污染整治规划》,规划范围从重庆市巫山县到四川省宜宾市的长江干流以及嘉陵江、沱江、乌江等主要支流下游地区,规划总面积 万 km2 。规划的重点地区是重庆主城区、万州、涪陵、泸州、宜宾、自贡、内江等城市。 2001 年由国家环保总局主持编制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2001 ~ 2010 年)》, 规划范围包括三峡库区和重庆主城区 20 个区县市、影响区 42 个区县市、上游地区 38 个地市的 214 个区县。规划总面积 79万 km2 。《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2001 ~ 2010 年)》与《长江上游水污染整治规划》相比, 规划范围扩大, 三峡库区部分工程项目规划进度提前。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污染物控制或消减方案与水质 5 保护目标之间没有输入响应定量关系, 缺乏总量控制的技术支撑。另外, 即使从行政管理角度提出了污染物总量(如 COD) 控制指标,但没有把总量分配到江段或污染源上。因此,规划在水环境容量问题上科学依据不够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