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设备维修
设备维修是指设备技术状态劣化或发生故障后,为恢复其功能而进行的技术活动,包括各类计划修理和计划外的故障修理及事故修理。又称设备修理。设备维修的基本内容包括:设备维护保养、设备检查和设备修理。
释义:设备技术状态劣化或发生故障后或小于修理间隔期的零件;同时要检查整个机械系统,紧固所有机件,消除扩大的间隙,校正设备的基准,以保证机器设备能恢复和达到应有的标准和技术要求。中修理的特点是:修理次数较多,工作量不很大,每次修理时间较短,修理费用计入生产费用。中修理的大部分项目由车间的专职维修工在生产车间现场进行,个别要求高的项目可由机修车间承担,修理后要组织检查验收并办理送修和承修单位交接手续。
大修理。大修理是指通过更换,恢复其主要零部件,恢复设备原有精度、性能和生产效率而进行的全面修理。大修理的特点是:修理次数少,工作量大,每次修理时间较长,修理费用由大修理基金支付。设备大修后,质量管理部门和设备管理部门应组织使用和承修单位有关人员共同检查验收,合格后送修单位与承修单位办理交接手续。
2•设备修理的方法[1]
常用的设备修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一些:
标准修理法,又称强制修理法,是指根据设备零件的使用寿命,预先编制具体的修理计划,明确规定设备的修理日期、类别和内容。设备运转到规定的期限,不管其技术状况好坏,任务轻重,都必须按照规定的作业范围和要求进行修理。此方法有利于做好修理前准备工作,有效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但有时会造成过度修理,增加了修理费用。
定期修理法,是指根据零件的使用寿命、生产类型、工件条件和有关定额资料,事先规定出各类计划修理的固定顺序、计划修理间隔期及其修理工作量。在修理前通常根据设备状态来确定修理内容。此方法有利于做好修理前准备工作,有利于采用先进修理技术,减少修理费用。
检查后修理法,是指根据设备零部件的磨损资料,事先只规定检查次数和时间,而每次修理的具体期限、类别和内容均由检查后的结果来决定。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由于修理计划性较差,检查时有可能由于对设备状况的主观判断误差引起零件的过度磨损或故障。
编辑本段设备维修成本控制
企业为了提高竞争能力,提高产品质量、产品更新换代、扩大增加品种、改进包装、改进加工工艺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必须投入大量资金,对设备进行更新,这既是企业发展自身的需要,也是市场对企业的要求所在。但同时也增加了企业设备维修费用的支出,一般情况下,企业设备维修费用控制在设备固定资产的6%左右这个目标。设备是不可能不维修的,
也不是设备维修费用越低越好,那么设备维修成本控制在一个什么刻度为适呢?如何降低设备维修成本,这的确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
设备维修费用的组成
设备维修费用的组成从抽象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人力成本和材料成本,这部分成本大约占设备维修成本的35%,也可称为固定成本。因为设备的维修,总是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力的,在某一段时间内它是不变的,通常所说的维修定额就是指的这一部分,即使变动它的变幅也很小。另一部分则是对磨损的设备零部件需要进行整体和局部更换与修复,这部分成本称为备件成本,占维修费用的50%到65%之间,也可称它为可变成本。备件成本称为可变成本不仅仅是因为它在设备维修费用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主要的是备件在投入运行前,受装配水平和制造工艺的影响,备件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