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说勤奋》教案
《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本文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奋",开头鲜明亮出了自己观点,中间通过叙写富有说服力的典型事例加以证明,最后想,如果睡觉的时候枕着一个圆圆的木头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进而体会司马光的勤奋。(点出:稍微 )
②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为什么叫它“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借助字典查一查“警”在“警枕”中的含义。(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警”是警戒、提醒的意思,司马光用警枕提醒自己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习和写作)
我们也来读读,用这个例子来提醒提醒自己。齐读
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师与生一起点评,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师引导:刚才我们读了司马光的故事,知道了他的勤奋表现在从小以读书为乐、长大后珍惜时间,而且19年如一日,那么,童第周勤奋又表现在哪里?
交流并出示: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
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① 从哪里可以看出童第周勤奋学习的?(引导学生找关键词,结合句子谈体会。)(学生预设:抓住“成绩很差”、“毫不气馁”、“急起直追”、“改进学习方法”、“名列前茅”等关键词语,从态度、信心、动作去感悟童第周刻苦学习,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汗水。从而品味到基础差的人要想获得成功,勤奋是必经之路。)
②正因为他的基础比别人差,引读:每天______________,晚上______________,经过______________。
③这里虽然没有童第周内心的想法,但从他的动作我们能推想,他在想什么?
在他心中有着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出示)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
④经过半年的努力,童第周的成绩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你能想象一下,班里的同学又会说些什么呢?(交流)
⑤这正应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⑥男女生赛读这段文字。
(1)思考:童第周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呢?
(2)后来他远渡重洋,到比利时去留学,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拓展资料:1930年,童第周留学比利时,当时,生物界正在研究青蛙卵,却无人能把青蛙卵的模型完整的剥开,研究被迫停止。因为青蛙卵只有小米粒那样小,外面紧包着三层像蛋白一样的软膜,要把它们剥下来,可不容易,必须借助显微镜,手的动作稍有不当,卵膜就会被撕碎,所以这种剥离术进行了几年都没有成功。当童第周完成试验的时候,他的老师著名的生物学家布拉舍教授说:“童先生了不起!中国人真正了不起!你战
胜了上帝,为我们的实验开辟了一条道路!”
结合拓展资料,理解“高难度”。
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被曾经基础很差的童第周完成了,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青蛙卵剥离手术是高难度的,要完成这个手术,那是相当的困难。但,童第周成功了,因此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读好这句话。
4.他们俩有什么不同之处?
(1)出示: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
请你读读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预设:小时候的司马光很聪明,在紧急时刻,砸缸救出了落水的小朋友。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而我们一般上中学的年龄在12、13岁左右。可见童第周的基础很差。)
(2)课前我们收集到了许多成功人士勤奋成才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故事作为证明自己观点的例子呢?小组讨论。(提示:这两个故事在这篇课文中的典型性表现在哪里?)
(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一个是天资聪颖的人靠勤奋成才的,一个是基础差的人靠勤奋成才的。这样,才能把道理说得更深刻,更能令人信服。)
(3)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一定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把道理说得更深刻,更能令人信服。
,他们取得的成就就像鲜花那样灿烂,(出示:古今中外,每一位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你读懂这句话了吗?我们先将这句话用横线划下来,然后静静地读,将你的体会写下来。
你们的体会真好。让我们再次记住这句话——齐读。
6.男女分别读2、3小节。
7.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人物
心血和汗水
手中的鲜花
不同点
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