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产权房”惹了谁?
李 毅 “小产权房”被定“违规”,激起哗声一片。地方政府与居民的利益,因一纸“停工停售”的公文而日渐对立。拿出了一辈子积蓄的老百姓只想有个“名正言顺”的窝,而面对整顿风暴的来临,他们也只能喊上一声:
进了成堆的房产广告之中。从她在CBD的公司到她先生工作的中关村,两地之间的楼盘都是她日夜研究的对象。但对于他们这一对刚刚工作的小白领来说,这些房价高得令人发晕。
一个偶然的机会,安静在网上看到了通州太玉园小区的情况。“比经济适用房更经济”的广告语和真正“平易近人”的房价令她砰然心动。“我当时就琢磨,还能有这么便宜的房子?都说便宜没好货,我就想肯定哪里有问题。后来和他们联系,人家说的也很明白,就是没有国家的产权,不能在银行贷款买,要一次付清。”但当时的安静也已经没有其他的选择:“连郊区县的楼价都涨到五六千了,即使现在咬牙买也得到河北了,想想真的可怕。可能我们真的是只能顾眼前了,两个人跑到通州去看了看,竟然出奇得满意。房价当然是最重要的,只是市区的三分之一,尽管和农舍比邻而居,但交通也可以令人接受。”于是,安静真的一咬牙,和老公下了乡,在太玉园搭起了自己的窝。
像安静夫妇这样最终选择了“小产权房”搭建“小窝”的例子并不少见。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北京周边的房山、顺义、密云、通州等郊区县,就已经出现了名人买别墅的现象,但那时的消费群体还主要属于经济条件较好的阶层,买房子是为了度假或者消遣,“小产权”的问题他们并不在乎。而几乎是在“小产权房”出现的那一天起,大部分都卖得十分火爆。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无论是名人大款还是像安静这样想找个窝的人,“便宜”都是个令人无法拒绝的理由。
然而,紧盯“小产权房”的不仅有“久旱逢甘雨”的购房者,同时也有包括开发商、乡政府以及市级政府在内的各方利益主体。“如果说城里的那些楼盘的价格飞涨,后面有政府支持的话,那也是利益平衡的结果。那么我们买的‘小产权’的各方利益是不是已经平衡了呢?不会再来个大洗牌吧?如果是这样的话,最倒霉的就是我们这些住户了。”安静在向记者分析“小产权房”现状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内心的忧虑。而她的这些忧虑,也许并不是杞人忧天。
“小产权房”缘何遭整顿?
2007年6月18,建设部新闻发言人发布《关于购买新建商品房的风险提示》,明确表示“城市居民不要购买在集体土地上建设的房屋”,即“小产权房”,因为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护。6月25日,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安家盛表示,北京已经部署开展在全市范围内调查“小产权”等违规土地开发建设,违规开发建设的要停工停售。消息一经传出,顿时激起反响一片,小区业主普遍显现出了担忧和观望,有些人还算平静,有些人却已经开始琢磨卖房。
业主谢佳来到太玉园小区的物业办公室门前,徘徊了一阵之后,终于还是没有进去。“我其实是想来看看有什么变化,因为前两天网上都说政府叫停了小产权,说北京已经开始调查‘小产权’了,而且这两天感觉小区里也的确人越来越少。青龙头村拆了85个别墅的事情我也知道,现在就是听天由命了,但有时还是忍不住跑来看看。”
和谢佳怀着相同担忧的小区居民并不在少数,郑老师傅的孩子为他和老伴在太玉园买了一套八十多平米的房子给他们养老。而七十多岁的郑老师傅竟然对“小产权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