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商品的交换和消费》教案
本章教材分析
《商品的交换和消费》是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本课是全书的起点课也是重点课,是全书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学生学习经济理论的入门钥匙。本课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要力求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帮助下,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和货币的基本职能,为后面学习理解价值量以及价值规律打下基础。
一、教学目标:
:理解商品含义、基本属性和货币产生及基本职能。
:以教师讲解为主,理顺知识的内在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通过比较法、提问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掌握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能识别商品,正确对待货币,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培养效率意识、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商品的基本属性
三、教学难点:货币的基本职能
四、整体设计:创设情境-分析问题-理解问题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方法:图片法、情境法
七、学法指导: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合作探究
八、课前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九、教学过程
教学
程序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引入
商品和货币
图片展示:江阴特产
导入关于商品、货币概念。
观察思考
直观感受商品,引入课题
新课
教学
(一)多种多样的商品
1、商品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
(1)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师:在这里我们要从两个方面了解商品。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
思考:农民种的粮食、蔬菜,是不是商品?
②商品是用来交换的。
思考:P3《走进生活》
辨析:“有使用价值的物品都是商品;商品都有使用价值。”
教师归纳:第一句话是错误的,氧气有使用价值,但是每个人都可以用,它就不是商品。但是医院的氧气罐中的氧气就是商品,因为它必须要通过交换(购买)才能取得。
学生思考并积极回答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讨论并回答
让学生正确理解商品含义
检查学生概念掌握情况
检测学生对使用价值掌握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的劳动
(3)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货币产生的过程
货币的含义: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
②流通手段:
其他职能
贮藏手段
思考:两种不同的商品如何进行等价交换呢?
比如一把斧头和一袋20千克的大米,我们怎么知道它们的交换是等价的呢?
教师讲解:因为斧头和大米都要耗费人类劳动量,一把斧头能够和一袋20千克的大米交换,说明它们所包含的人类的劳动量相同,也就是价值量相同。
判断: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师:请同学看书归纳总结。
①原始社会末期,物物交换
②交换频繁,出现一般等价物
③当金银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出现了
组图: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货币符号,纸币不是商品,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
补充: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例:津巴布韦用麻袋装钱去买东西;现在物价飞涨,青菜从几角涨到几块。
思考: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好不好?
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讨论并回答
学生积极思考归纳
学生思考归纳得出结论
学生观看得出直观感受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目前货币只能是金银,美国国库的金砖)
思考:电子货币是商品吗?
师:不是,电子货币只是货币形式的变化,代替货币行使其职能,和纸币是一样的。
生认真听讲思考
检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让学生懂得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
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课堂
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商品含义、基本属性和货币产生及基本职能
帮助学生复习知识
布置
作业
辨析:有用的就是商品。
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说明我们生活中购买商品为什么要追求“物美价廉”。
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
十、板书设计:
第一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
一、商品和货币
(一)多种多样的商品
1、商品的定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交换的基本条件:社会分工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二)商品的基本属性
1、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三)货币的额基本职能
1、货币的产生
2、货币的定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