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中国消费信贷发展回顾与展望.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消费信贷发展回顾与展望.doc

上传人:住儿 2022/6/22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消费信贷发展回顾与展望.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消费信贷发展回顾与展望
何振亚 摘要:扩大内需、启动消费是未来中国整个经济持续增长的支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在扩大内需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消费信贷市场开始起步并获得迅速发展。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持年开始发展住房消费信贷至今,我国住房信贷发放已超过十年。防范住房信贷风险显得尤为重要。美国次级债券危机爆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银行对不合格信贷者放松要求,发放抵押贷款,这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7、银行卡产业发展迅猛。
据中国银联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银行卡发卡总量达18亿张,%。境内联网商户118万户,联网POS机具185万台,联网ATM机近16万台,%。在发卡量大幅度上升的同时,银行卡交易规模也相应增长。2008年。我国银行卡消费额约占同期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的30%。比2007年提高近8个百分点。

三、中国消费信贷发展存在问题与展望

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预计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消费信贷市场还将继续呈加速发展态势。
首先,国民收入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是消费信贷发展最快的时期,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以住房和汽车为主导的消费信贷业务将进入快速增长期。从现在到2020年左右。中国正好处于这个时期。按国际经验显示,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潜在规模在十几万亿元人民币,目前开发的还不及5%,中国消费信贷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中国人口总量还在继续增长。由于消费观念的转变,对消费融资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根据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40年达到高峰,总数达到16亿(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课题组,2000),新增的消费群体缺少储蓄实力但有巨大的潜在需求。按照生命周期理论,人在年轻时收入低但支出大,要打破融资约束就必须依靠消费信贷。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新的消费群体的潜在消费需求正迅速转化为对消费信贷的需求。
第三,直接融资比重的上升,迫使银行重视对个人业务的开发。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优质企业正以发行债券、股票等融资方式取代贷款。银行只能加大对个人客户市场的开发。根据摩根大通的资料显示。国内股债融资比例。已由2004年的4%增至2006年

的9%,而银行贷款相应由93%急降至84%。
第四,国际经验表明,消费信贷的市场规模通常也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以美国为例。美国消费信贷(含住房按揭)起步早,消费信贷的增长随着经济周期而呈现巨大波动,但总体发展迅速。美国消费信贷余额(包括美联储发布的美国资金账户流动上的消费信贷与住房按揭贷款)%,%。因此综合起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的消费信贷市场将进入一个比较长期的快速增长阶段。
但是,当前中国消费信贷发展也面临如下制约因素。
(一)消费者承贷能力较弱,制约了消费信贷发展
消费者是否具有负债消费的能力和需求,直接取决于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尤其是预期收入水平。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居民收入虽然有了较大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增长到2007年的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长到2007年的4140元,。但相对住房、汽车等商品而言。其收入水平和金融资产拥有量仍显不足。而且随着住房、医疗、养老改革的深入,消费者对未来的支出预期和收入的不可确定性增加,消费信心受到影响。储蓄倾向上升,消费倾向下降,消费信贷需求进一步减弱。
(二)政策法规不完善。制约消费信贷业务发展
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全国性有关消费信贷的法律,只有一些层次较低的法规和文件,如《个人定期储蓄存款存单小额抵押贷款办法》(1994)、《商业银行自营住房贷款管理暂行办法》(1995)、《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1996)、《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1999)、《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2003)、《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2004)等。对照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有信用领域内的联邦消费者保护法中最为综合的《借贷真实法》(TheTruthinLendingAct。自1968年通过后先后被修订13次),此外还有《公平信贷报告法》(1970)、《公平信贷费用法》(1974)等6部主要法律来规范信贷市场。因此,我国不但要加快相关法律的制定,而且还要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适时进行法律的修订,使得金融机构在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的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消费信贷发展面